運動傷害,廣義為一切身體活動所受到的傷害,狹義定義為運動所造成的傷害。可能造成運動傷害的因素有──熱身不足、運動過度、姿勢錯誤、場地設備不足等。運動傷害可分為急性與慢性運動傷害兩種。
急性運動傷害
因為某一次的碰撞、跌倒或衝撞而受傷,可以明確知道受傷時間、地點,並且立刻感覺到身體的疼痛與改變,即為急性運動傷害。急性的運動傷害分很多種,包括關節扭傷、挫傷、韌帶拉傷、脫臼、骨折等等,若是已經脫臼、骨折或有嚴重出血的情況,當然是要馬上送醫急救。那麼如果是一般扭傷、挫傷、拉傷的情況,可以在就醫前,自行做一些處理。發生急性傷害的最佳處理時間是在24至48小時內,處理的原則有五個步驟,我們簡稱為「P.R.I.C.E. 」,意旨如下。
Protection保護
在急性傷害發生時,檢查傷勢之後,馬上保護受傷組織或部位,避免受到二次傷害。
Rest休息
馬上停止任何會影響到患部的活動,讓患部休息。主要是為了減少由活動引起的疼痛、出血或腫脹現象,預防傷勢惡化。
Ice冰敷
目的是止血跟消腫,使血管收縮、血流變慢達到止血、減少腫脹,令神經傳導速率變慢或阻礙神經傳導而達到止痛、放鬆肌肉。可以使用塑膠袋裝冰塊、冰敷袋或是冰敷包,每次以15至20分鐘為限,每一至兩小時一次,持續兩至三天。患部不再腫脹惡化之後,可配合熱敷交替使用。
Compression壓迫
壓迫的目的在止於血及消除腫脹,並固定患部,通常使用彈性繃帶或運動護套。彈性繃帶有幾個使用原則需注意。
一:由遠端往近端包紮;二:繃帶壓力要平均,鬆緊要適中;三:肢體遠端要外露,以觀察血液循環。
Elevation抬高
在受傷後24小時內,儘量讓患部抬高,高於心臟即可。目的在減緩血液流到患部傷口的速度,協助止血,同時可以做等長肌力運動,促進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效果。
在急性運動傷害的48小時內,持續進行「P.R.I.C.E. 」處理,可以較快消除發炎、腫脹情形,接下來的醫療處理跟物理治療才能順利進行。
慢性運動傷害
因為運動姿勢錯誤或不良習慣造成緩慢累積的傷害,傷者無法明確說出傷害發生經過,通常因為運動表現受影響才被發現。壓力性骨折、慢性肌腱炎、關節炎或急性傷害處理不當等皆屬此類。一般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有三項,包括評估、治療、復健。由於慢性運動傷害大多屬於永久性傷害,一旦發生則不易痊癒,患者必須透過持續的治療與復健避免患部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