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院外急救病人有良效

山頂醫生解密「低溫療法」

在是次18歲女學生心跳呼吸驟停半小時的搶救案例中,女學生在恢復自主心跳呼吸後,意識仍處於昏迷狀態,被轉到深切治療部治療。深切治療部內科顧問醫生李少平表示,女學生轉到深切治療部後,醫護團隊對其實行「低溫療法」,令女學生的體溫下降,代謝減慢,加大康復的機會。 李少平醫生解釋,早前實施的心肺復甦術只能保持病人腦內有少量血液供應,但並不是完整血供,直到病人恢復自主心跳時,腦部會發生「再灌注綜合症」,即血液供應循環重新開始,此時腦內會釋出有害因子,對腦部造成破壞,令神經系統缺氧情況加劇。而「低溫療法」的原理,是令體內溫度下降,以致代謝情況減慢,減少腦內釋出「有害因子」,從而加大康復機會。 李醫生補充,實施「低溫療法」除了時間性重要外,還要了解病人是否有低溫療法的禁忌症。幸好,女學生在治療期間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雖然期間仍有低血壓等不同問題,但醫護人員用了不同的藥物去穩定她的身體情況。在24小時的低溫治療後,女學生的身體溫度逐漸提升,生命體徵及神經系統反應有改善。30多個小時後,她的身體情況漸漸穩定,醫護人員為她拔去呼吸儀器,亦見她能與人交流。 李醫生指,在50年代,外科、腦科及心科已有「低溫療法」手術,但不算太普及;直至2000年,世界復甦聯盟提倡使用,加上年美國心臟協會開始推廣,「低溫療法」才真正開展;但起初「低溫療法」並未獲太大肯定。直至2010年,有相關研究及實踐顯示,「低溫療法」對於院外急救的病人治療效果明顯,才開始在全球普及。澳門是在五至六年前開始使用「低溫療法」。

13/02/2018
31535

全民學急救

助人亦自助

山頂醫院急診部代主任曾潭飛醫生表示,根據醫院紀錄,平均每日都有突然失去心跳呼吸病人入院,但像今次病例中,本身有著健康體魄的18 歲女學生,突然失去心跳呼吸的個案相對較少,曾醫生稱,現時正準備在相關方面作出統計,如參考外國例子,1,000 個健康人士中可能只有一個會發生心跳呼吸驟停情況,而年紀愈小、身體愈健康人士存活機率愈高。 曾醫生表示,一直希望全民學習如心肺復甦術等社會上普及急救知識,因為在他和李醫生的工作經驗中,如果病人在院外呼吸心跳驟停,最重要的是在「黃金五分鐘」內得到急救,如果晚一分鐘恢復呼吸心跳,每過一分鐘生存率便下降一成,五分鐘後只有一半機會能救活。若果在這五分鐘內身邊有人懂得急救知識,像心肺復甦術等,人工維持病人的心跳,讓血液能輸送到心臟、腦部等身體的重要器官,可對病人恢復心跳呼吸,甚至後期的康復起到關鍵作用。曾醫生補充,如果不懂急救知識的市民,碰到有人需要急救,最重要的是保持鎮定,第一時間找人幫忙。 李少平醫生補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資料顯示,病人在院外呼吸心跳驟停,存活率只有12%(當中包括植物人或腦部未完全康復狀態)。 但亞洲地區普遍更低,因現場進行急救措施比率偏低。李醫生相信若果有更多市民學習急救知識,相關的情況一定有所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施行心肺復甦術應每兩分鐘換一組人。曾醫生坦言,有學過心肺復甦術的人一定知道,只做兩分鐘也會很累,就算當日他在場,而沒有其他紅十字會人員的話,也未必有「好結果」。所以急救知識一定是愈多人識愈好,才可以保持高質量急救工作。兩位醫生均表示,誰知哪一天會遇上突發事情?希望在澳門的溫暖小城內,大眾能做到助人亦自助。

13/02/2018
19484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