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前瞻地看待港珠澳大橋

全世界或許沒有哪一座橋梁,需要承載比港珠澳大橋更多的使命,一國兩制的實踐、中國的百年工程、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甚至也肩負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使命。美國布魯克林大橋象徵了紐約灣區的崛起,而港珠澳大橋亦將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是珠三角的大時代,澳門的命運將就此改變,只是,會是怎樣的改變? 長達九年的施工期,人人都在期盼大橋上川流不息的那一天,期待大橋對灣區發展、珠三角經濟交流帶來的加成效應。這無疑有利於澳門旅遊產業的發展。早有澳門學者推估大橋通車後的經濟模型,內地一些沒有直飛澳門的城市,將更容易利用港珠澳大橋由港來澳,也會吸引訪港的國際旅客來澳留宿,增加澳門旅客數量,帶動旅遊、博彩、零售、飲食甚至會展業的發展。 三地的融合發展是港珠澳大橋最重要的使命,而一座被譽為「百年工程」的大橋,應該用更前瞻的眼光來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應是各城市間發揮優勢互補的功效,形成一個緊密融合的灣區經濟體。因此「走出去」與「吸進來」,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本澳最重要的課題,但從目前的通車安排來看,似乎並未考慮到「走出去」這一環。 根據目前所知的通車安排,港澳間主要以申請「常規配額」供跨境私家車往來,港方來澳300個名額,除「常規配額」外,香港市民能夠申請「一次性許可」駕車來澳,並在口岸停車場泊車轉乘。 澳方赴港600個名額,具體申請資格尚未公布,粵澳間的通車安排也無下文。若按香港發放「常規配額」的標準,在兩地設有公司及工作的人士將能夠申請,但對澳門而言,這個標準是否能夠切合港珠澳大橋為本澳帶來的機遇? 600個配額又是否足夠? 從旅遊產業的角度來看,澳門是區內首選的旅遊目的地,長期累積的經驗令澳門在酒店管理、旅遊管理等方面保持領先優勢,未來大灣區中的旅遊產業,勢必需要來自澳門的專業人才,也將成為澳門人走出去的契機。 而在吸引更多旅客的同時,本就已經超負荷的旅遊承載力又要如何紓解?口岸交通壓力驟增,尤其集中在黑沙環一帶,對市民而言是否增加了出行困難?這些疑問也需要透過大灣區來解答。澳門本就是地狹人稠的微型經濟體,港珠澳大橋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終極目標,是要令區內居民交通更便捷,往來更緊密,進而消除地理的疆界,區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因此考慮通車配額不僅僅要考慮 「需求」,也要因應不同的城市特性加以安排,從這個角度來看,澳門需要更多的配額、更多元的通車方式,令人民更自由的流通、更自在的生活。每一位澳門市民都期盼大橋通車的那一天,也期盼通車後會發生的正面改變,這不但需要特區政府更前瞻地規劃、更加積極地爭取,也需要適時的公開,讓每一位市民參與其中,迎接大灣區時代的到來。

26/02/2018
3385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