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海關移交瀕危動物製品

將用作科普標本教材

經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批准,拱北海關昨(14)日向其下屬單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移交一批沒收的瀕危動物製品,當中包括六隻玳瑁、一件紅珊瑚、一張鱷魚皮、五件硨磲外殼,移交後將用於科普、宣傳、教育,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標本教材。 據介紹,該批瀕危動物製品均為拱北海關近年來在旅檢、快件渠道查獲,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紅珊瑚,重達7.04 公斤,顏色明亮鮮活,觀賞價值很高;此外,本次移交的鱷魚皮質地結實,皮質柔韌有光澤,為國家二類瀕危保護動物製品,十分稀有。上述物品均因其實際物品與寄件人向海關申報的品名不符,以企圖逃避海關監管的方式郵寄瀕危動物製品進境,被海關依法扣留。 本次移交工作是拱北海關根據《海關涉案財物管理辦法》,對無法取得合法進出口手續的海關罰沒瀕危動植物及其製品按國家林業、農業(漁業)主管部門和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依法進行相關處理。 拱北海關提醒,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在沒有國家瀕管部門出具的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情況下,禁止貿易、攜帶、郵寄瀕危動植物及其製品進出境。 非法進口、出口或者以其他方式走私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的,由海關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5/08/2018
46352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齊見證南灣湖發展歷史!

新《土地法》生效以來,有關澳門土地問題的爭論日趨激烈。近日,更有一些歪曲事實的言論發表於市民大眾眼前。本來,社會各界對於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是十分平常的事,大家均可各抒己見。然而,對於社會上有個別聲音公開發表一些捏造、企圖混肴視聽的言論,南灣湖C、D區眾多土地承批人必須澄清歷史,同時痛斥這類聲音,以正視聽! 南灣湖一帶土地未能利用問題,是由於歷史遺留的很多客觀因素造成,並非單憑土地承批人之主觀能力或意願可以完成發展。有關的承批人在整個過程中,所付出的貢獻和讓步,以至整個南灣湖一帶的歷史轉變,相信有份見證澳門廿多年歷史變遷的市民仍能記得。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時的澳門經濟不景,澳葡政府財政赤字嚴重,時藉中葡雙方著手處理澳門回歸祖國事宜,為獲得足夠的財政儲備給未來的特區政府,以及讓澳門能平穩過度回歸,透過中葡聯合聲明、其中澳葡政府可通過有限度批地的形式增加財政收入,所得扣除成本後由澳葡政府與未來的特區政府平分。然而,由於澳門本身土地資源十分稀缺,澳葡政府甚至將未有利用條件的「土地」亦作為熟地一併批出,當中包括沒有「陸地」的南灣海灣,以及未有開發的山體如石排灣一帶等。 於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將封閉海域及造地工程批給南灣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土地承批人)及訂定租賃期25年至2016年7月30日。這個浩大的填海造地工程面積近一百七十五公頃,包括建造面積達八十公頃的兩個人工湖(南灣湖和西灣湖)、填海造地後的基建工程等多項特別負擔。同時也需從南灣大馬路至西灣一帶改善其原有的老舊基建設施(市民亦可以見證,該部分的基建工程完成後約廿年來,這一帶不再出現水浸及海面發出惡臭味的困擾)。 如此浩大及難度如此高的工程,客觀上亦不可能短時間內完成。承批人盡己之力,歷時十多年,直到1999年澳門回歸前後,填海工程及基建設施工程才能陸續竣工,然後進入驗收階段。直到2004年,驗收程序才相繼完成。以當時之建造技術對比今日之建造技術,以當年之工程建造速度對比今日之新城填海區、輕軌、離島醫院綜合體等的公共工程來說,相信效率算高的了,亦從側面證明,承批人並沒有拖延工程進度! 大家可以細想,由九十年代初政府刊登《政府公報》 之時就已經開始計算土地利用期,但客觀上由於必先填海造地才能有可以利用的「土地」,一直到2004年,政府驗收完畢為止,已經過了15年時間。倘若政府以「土地利用期內沒有完成利用」為理由而沒收土地,相信對承批人來說是極不公平,這是大家都能明白的簡單道理。於是,在回歸前夕,澳葡政府亦本著公平、合理施政的態度,與土地承批人協商將土地利用期延長相應之期限,以便土地承批人在填海造地後,能夠展開土地利用計劃,而非「一刀切」地不問因由、不論對錯地收地! 2002-2004年澳門大力發展博彩業,承批人響應特區政府的政策,同意放棄其位於南灣湖B區的全部地段,讓特區政府給予博彩公司先行發展興建賭場。另一方面,承批人著手發展項目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根據當時的澳門發展需要,以及預見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有關的土地利用計劃,向行政當局入則及等待審批。 2005-2007年,部分土地已批則並獲發工程准照。期間於2007年初,更有承批人展開打椿工程,斥巨資打入超過200條椿。隨後,由於澳門成功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行政當局出於對世遺景觀的考慮,叫停有關發展項目及廢止原有規劃,承批人不得不重新等待行政當局發出新的規劃才能繼續發展項目。 無奈的是,行政當局一直沒有提供有效的新規劃。期間,承批人不斷與行政當局了解有關的進度,2011年獲得行政當局承諾將於年內公布新的規劃方案。然而,至今仍沒有公布。期間,亦有承批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了解有關文化遺產方面的規定細節,並獲得教科文組織代表的正面回應,其認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育精神並不會阻礙發展,而應是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在發展的同時,因應保育而適當地保留文化遺產的周邊環境。 2016年7月30日,南灣湖C、D區多幅土地屆滿25年租期。按照新《土地法》臨時批給不得續期,因此,行政當局宣告土地批給失效,承批人失去利用土地的權利。即使25年沒有完成發展,並非承批人不作為不願發展造成,承批人對此亦沒有過錯,行政當局無法再因不可歸責於承批人的原因而續期,這是由於新《土地法》沒有設定歸責原則的條文,以及剝奪了行政長官作為特區最高行政權力所具有的酌情權所致。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規劃、建設必須能夠配合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社會的需求都會不斷轉變,沒 有任何規劃是不能更改的。但社會存在個別人士對此卻發出自相矛盾的聲音,認為即使修改新《土地法》也只能夠對將來的土地生效,對於現下已經到期的土地,即使不是承批人過錯,也必須收回。然而,其恰恰忘記了,2014年生效的新《土地法》卻又為何要規定可以用於廿多年前就已批出的土地?甚至更有一些個別言辭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隨意公開發表並非事實的言論,「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種不尊重歷史、不問情由、雙重標準地「只認為自己說的就是正確的」言論,倘若一直變本加厲地發展下去,不單是對不可歸責的承批人,而是涉及各個行業領域甚至民生造成不良影響,實非澳門之福! 新《土地法》之立法原意乃為更有效、合理地管理澳門土地資源,使珍貴的土地得以善用,而並非成為個別聲音吸引市民眼球、搏取選票的墊腳石。承批人由此至終並沒有否定新《土地法》的正面作用,對於存在因承批人存心拖延發展的情況,同意應對其行使相應的處罰機制。但對於部分不完善的、欠缺歸責原則的條文,應該實事求是地作出修改優化,以能在客觀、公平、公正、合理的情況下行使法律,這才是法治社會應有的素質。

14/08/2018
32003

200部「特的」准照成香餑餑

澳門電召「蝕住」競投興趣濃

政府於2016年首次為100個特別的士牌照開標,當時有兩間公司投標,分別是勵澳的士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及澳門電召的士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最終該100個牌照由澳門電召投得;不過,澳門電召曾公開表示因公司車輛不足而持續虧損。昨日政府宣布再公開競投不多於200部特別的士准照,澳門電召已率先表示有興趣競投。 《特區公報》昨日刊登《第182/2018號行政長官批示》,就經營 200 部特別的士准照的批給進行公開競投。准照批給期限為八年,同樣是需以電召方式經營(不能在街上接客)。連同澳門電召的士,將會有 300 部特別的士提供服務。 電召的士公司總經理余健龍昨日受訪時表示,公司肯定是有興趣投標,因目前公司雖然仍在虧損,主要原因是公司現有的100部的士不足以應付需求,目前電召的士每日接到的訂單高達近8,000宗,但真正接到的訂單僅約2,800宗。 他亦擔心若出現新的競爭者,經營會更加困難,「澳門市場較細,未必適合太多公司競爭,好似巴士公士咁,你加多間到最後都變返兩間!」至於是否需轉電動的士,他表示需視乎標書要求決定。又稱雖然環保是大趨勢,但也要考慮本澳的配套是否適合。 澳門的士總商會副會長凌世威表示,澳門目前電召的士正好在功能上與黑的互補不足,即使再增加多200部電召的士相信亦不會帶來惡性競爭,且有助於市民出行。不過,他強調澳門有關電動車的配套不足,不建議投標條件加入電動的士的要求。 他又指,有聽聞不少公司對該200部特別的士准照都「虎視耽耽」。他認為,若未來出現兩間公司同時經營電召,相信可良性競爭。但提醒投標者應考慮人力資源能否負擔,畢竟200部的士也不是少數目。

14/08/2018
33746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