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高企,帶動商鋪價值水漲船高,但在市場「筍盤」難求下,詭異的是在旺區中偏偏有不少商場鋪位空置,有些空置長達十多年,更沒有人管理,儼如「無王管」,商場內滿目封塵的招牌、停運的電梯,傳出陣陣惡臭的垃圾,環境惡劣令人望而止步。在寸金尺土的澳門存在不少荒廢多年、「十室九空」的商場,這些被浪費的空間,因為業權問題難以活化,更引發環境衛生,嚴重犯罪等問題,長期困擾附近居民。本報記者分別實地勘查三個現存較大型的「廢場」, 帶大家一探內部究竟。
新口岸區為澳門回歸前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周邊賭場林立,夜夜笙歌,而國際中心1989年在新口岸區建成,屹立於該區中心地帶近30年歷史,一共分為13棟,因鄰近八佰伴及香港投資者開設的特式店鋪而興旺,國際中心商場興建初期也有不少商鋪開業,更有一間大型保齡球場,有段輝煌歷史。可惜過去十多年由於大廈和商場管理不善,變成「罪惡溫床」,近年不時被揭發大廈單位存在非法旅館,非法禁錮,兇殺案等嚴重罪行,由燈紅酒綠的繁華商區,變成現今令人望而生畏的「罪惡社區」。
記者深入「探險」的第三個商場,是位於提督馬路及雅廉訪馬路轉角處的賈梅士商業中心,處於學校與住宅區之間,人流密集,理應是商戶理想的落腳點,奈何現實卻是商場燈火長年幽暗,內裡更是「十室九空」,向街的少數幾個單位被打通成超市經營,以及一間不起眼的網吧,而原本連地下共三層的商場,只有地下的超市及數間零星散戶開業,另外兩層絕大多數被空置,記者實地勘察亦只有一間工程公司有使用的痕跡,其餘的單位丟空及棄置。 賈梅士商業中心落成於1991年1 月,與接壤的高美士大廈及慕拉士大廈為同一建築計劃。由當時某發展商與郵 政局合作,由發展商承擔造價,將原屬郵政局的土地發展成郵政局的員工宿舍,而發展商則擁有部分物業的業權以作填補建築費用。 商場樓道隨處可見針筒煙頭慕拉士大廈、高美士大廈及賈梅士商業中心業主管理委員會主席葛萬金曾是郵政局的職員,在兩橦大廈落成後一年開始入住。葛萬金指,賈梅士商業中心曾是一帶頗受歡迎的商業中心,有酒樓、服飾等商鋪聚集,有一定的人流,但現在卻淪為癮君子、露宿者的聚居地。葛萬金稱,數個月前商場樓上隨處可見針筒、煙頭,甚至有露宿者打開消防用水龍頭「沖涼」,商場的惡名更引來「網紅」爭相到訪拍攝靈探節目,「廢墟商場」的名號不脛而走。 今年初,葛萬金接任新一屆物業管委會主席,新管委會決定著手處理商場問題,即時要求管理公司及商場物業持有人加強商場的保安,原可通往上層的樓梯已被封起,上層積舊的廢棄物亦被清走,但記者現場所見商場二樓以上仍然缺乏燈光、人煙稀少,深夜經過依然令人不寒而慄。對此,葛萬金苦笑道「而家環境已經算好咗」。 政策落後 拖慢活化葛萬金表示,政府現時對物業活化的支援不足,首先物業活化需要超過三分之二的業權人同意,但一些樓齡較高的物業可能業主已多次轉名,或是離世,難以滿足條件;另一方面是資金不足,政府對樓宇維修的資助計劃是一伙5,000元,或是維修費用的三成,但以賈梅士商場為例,整個活化工程需資金4,000 萬元,到底不足的費用由誰承擔? 都是阻礙物業活化的原因。他建議,政府可在上述兩點作彈性處理,或是為商場活化工作提供資金援助,待商戶在活化後獲得收益,再將費用返還政府。 據葛萬金稱,持有賈梅士商業中心的大業權人為「啟」字頭發展商,與來來集團同屬一名曾姓商人名下,擁有賈梅士商業中心超過六成的業權,去年大業主曾計劃活化商場,無奈在現行法例情況下要求七成業權人同意,故商場活化遲而未決。葛萬金稱,該發展商曾向管委會提交活化的計劃書,要求大廈的每戶住戶承擔逾十萬元的費用,因為以現行法例大廈業權人亦是商場公共空間的持有人,因此需支付重建費用,然而大部分的住戶都表示不合理,因此活化項目亦無疾而終。 管理公司僅負責清潔 租戶冀商場活化在賈梅士商業中心經營樂器店的林先生表示,自己租賃目前鋪位超過十年,但商場人流一直較為冷清。而早年管理公司更少有作為,因此不時有道友上商場樓上「開餐」,直至近年管理公司有進行清潔,但其他服務則未有見到。至於是否支持商場活化,林先生表示活化一定支持,曾經有人向他提及活化方案,但未有解釋計劃。關於費用方面,他則表示自己只是租戶,相信業主會處理。
一名外僱內地建築工人前天一大早以酒精「啷口」,懷疑酒後駕駛單車上路時狀態「太high 」,於高士德小路出大路時沒有讓先,導致一輛由大路駛至的電單車收掣不及自炒,警員之後發現單車男酒精呼氣測試超標,除了傷者表示追究外,警方將單車男控以醉酒駕駛及過失傷人兩項罪名。
五名本澳居民早前在街頭收集約4,700 個簽名,昨日前往特首辦遞信,促請政府正視塑膠污染的問題,同時要求政府加入立法規管塑膠製品在本澳的濫用情況。 遞信其中一名代表劉小姐表示,根據環境保護局早前發布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7 》指出,澳門平均每人生產垃圾量為2.16 公斤,超過鄰近地區的最高數字。她指出,由2008 年起固體廢物一直有增無減,當中有23% 為塑膠;因此冀政府盡快立法在澳門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並立法監管企業的塑膠廢物。 劉小姐又認為,本澳過度使用一次性塑膠的問題 非常嚴重,很多塑膠垃圾不能回收,經垃圾焚化爐處理亦會釋放毒氣,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另外,本澳至今仍未實施膠袋徵費,希望政府加快立法,令居民減少使用膠袋,實行「全面禁塑」。
澳門工商聯會主辦的「2018美麗盡在嘉模墟」夏日市集於本周日(26日)圓滿結束。澳門工商聯會理事長吳華威表示,計劃於今年12月和明年1月的周末,舉辦「美麗盡在嘉模墟」冬日市集,期望承接夏日市集之勢,吸引進駐商戶達到最終目標150個,預期入場總人數達到100萬人次;目前商戶報名已接近100個,其中12月份的進駐額已爆滿,主辦方將盡量安排首次報名參與的商戶優先進駐,給予更多中小微企有機會對外推廣,重點關注本地文創商戶,專門安排三至四個攤檔出售文創商品,亮點有「黃昏音樂會」和「小廚神比賽」,邀請港、澳藝人獻唱帶動活動氣氛的同時,通過舉辦廚藝比賽,助力本澳推廣「美食之都」名片。
2018-2019 學年明天(9 月1 日)展開,本澳各學校明起陸續開學,交通事務局預期屆時交通流量會大幅增加,並於早前聯同治安警察局與兩間巴士公司舉行會議,商討開學期的交通及巴士服務安排。教育暨青年局社會暨教育輔助處處長薛榮滔昨日向傳媒表示,已與交通局及治安警開會商討開學日交通安排,巴士公司會在繁忙時段增調車輛,教青局也會派員在全澳各區巡視,處理突發狀況,確保學生安全。薛榮滔呼籲學生和家長留意交通情況和天氣,盡早安排開學出行。 交通事務局表示,開學初期將增加巴士班次、在繁忙時段抽調車輛行駛特班車、視乎交通狀況採取跳站調度、定點疏導大客量站點的乘客,同時加派站點輔助人員及流動稽查人員協助乘客上落車及維持候車秩序,交通事務局呼籲市民留意巴士站點現場指示。 開學在即,現時正值雨季,本澳過去幾周連場大雨,有市民擔憂學校滅蚊工作不足,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協調員梁亦好醫生昨日回應表示,當局與教青局合作,由 6月開始巡查全澳學校,協助學校尋找和清除孳生源,巡查期間發現有部分學校的渠道、花盆底盤、天台有積水,導致有蚊患,但目前已改善,當局同時建議位於山邊或附近多樹木的學校增設窗紗防蚊。
澳門半島北區逸園狗場前日由城規會推出土地使用簡介,合共40,000 平方米土地的重新規劃,偏向康文教育之用,已令擠擁不堪的北區居民興奮不已,那麼我們把眼光移向氹仔北面的新城填海C、D、E區,即使面積最小的E2區,都有20公頃,即五個狗場那麼大,可以發展的空間對澳門人來說是如斯廣闊,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平衡社會發展的需要,豈不更令人感動? 但問題來了,單是一個危險品倉庫計劃移往E1區,已打亂了政府的規劃,更嚴重的是,面積53公頃的E1區(等約13個狗場),最早規劃是交通樞紐,其後加入學校、房屋、社區中心等設施,如今政府因氹仔、路環方案得不到居民同意,遂計劃把危險品永久倉庫遷入E1區,這不是同樣對將來的居民構成危險? E2區計劃設有污水處理廠, 為何不把危險品永久倉庫亦搬去E2區呢?讓「厭惡性」設施集中一地處理,那就不會惹起居民反感了。實在不明白當局為何居民一吵就亂了陣腳?同時亦一併解決了困擾青洲居民15年的青洲危險品中途倉這個「潛在炸彈」,而中途倉遷往E2區後騰出來的土地,又可以規劃利用,不是很好嗎? 減塑、環保、廢物循環再造,是全人類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亦是每個地球人應盡的責任,本澳環保行業一直嘆無土地可用,行業即使有心亦無力,假設特區政府把原先計劃建造低碳社區的C區及海濱綠廊的D區,抽掉其中一區如D區(58公頃),作為環保基地,優惠地租及政策予如廢紙、塑膠、廚餘、廢舊電子產品、爛車等環保工業,情況會是如何? 一來可把廢物循環再用,造福地球,二來減輕堆填區壓力,三亦減低焚化中心的負荷及減少毒氣排放,四來可發展環保工業,增加就業人口,五來亦減輕內地承受本澳輸入垃圾的壓力(如廢車處理)。少發展一個海濱綠廊,換來58個狗場那麼大的多用途發展,值不值得,只能看政府取態了。 本澳的垃圾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嘆政府一直沒有通盤考慮,膠袋徵費計劃不見蹤影,建築物廢料收費用家自付同樣杳無音訊,廚餘再造只聞樓梯響,更不要說甚麼源頭減廢了; 但隨著堆填區超負荷,隨時有崩塌危險; 市區內不少寶貴土地卻用來堆放廢車,層層疊疊,危若累卵; 而居民每天棄置的2.16 公斤垃圾量,遠高於東南亞大部分地區……這麼多問題堆積下來,難得有幾塊廣闊填海用地,政府是時候好好利用了。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本澳部分舊區因原來的人口結構、商業活動及社區功能等方面出現轉變而呈現老化。另外,舊區內的部分高齡樓宇未能得到良好的維修保養,出現日久失修,從而變得破舊殘缺。
不管是幾年一遇的颱風、如期而至的大潮、或不測風雲的暴雨,內港都擺脫不了水浸的命運。街總昨(30)日在下環社區中心舉辦「浸!浸!浸!內港水患何時治」街坊論壇,針對內港水患問題邀請專家、議員共商解方。曾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工程師黃燦光,再度提出「海洋平台」倡議,建議政府在內港建設向外延伸的多功能平台,不但有2.5 米高的擋水牆,平台下亦可設置蓄洪箱,平台上則可作為新車道,目前有關方案已提交當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