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特區政府前日早上8時在金蓮花廣場舉行隆重的國慶日升旗儀式,行政長官崔世安、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鄭曉松、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特派員沈蓓莉、解放軍駐澳部隊司令員廖正榮、解放軍駐澳部隊政治委員周吳剛、立法會主席賀一誠、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及各界人士逾340人出席,場面隆重。
前(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解放軍駐澳部隊於國慶日早上7時在新口岸軍營,和珠海正嶺營區同步舉行升國旗儀式慶祝。
中級法院日前駁回兩宗涉及南灣湖土地批給失效的上訴,維持兩幅土地批給失效,第二助審法官馮文莊再次在《裁判書》撰寫落敗票聲明,這是馮官繼第377/2015號及第499/2016號案件後,再次於土地批給失效上訴案件中在《裁判書》撰寫落敗票聲明。馮官指出,在尊重不同見解前提下,在不妨礙對本案涉及之問題及與其相關連的其他課題作更深入研究之情況下,按照卷宗所載之資料及證據,由於本案所訴之批示沾有違反法律規定之瑕疵——違反《行政程序法典》第8條(善意原則)、第111條(附加條件之內容),亦違反計算中繼期間之規則(《民法典》第265條、第321條及318條),認為應撤銷上訴所針對之批示。馮官在多宗涉及土地訴訟的司法裁判中發表落敗聲明,凸顯新《土地法》本身存在問題,值得社會各界,尤其是特區政府重視。
澳門「好時節文創有限公司」文創項目,在第五屆「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簡稱「創青春」)決賽中,擊敗2,396個參賽項目取得創意組三等獎,是澳門唯一入選決賽項目,並獲廣東省推薦參加本月中在蘇州舉行的「創青春」全國總決賽,實現本澳文創項目在該賽事上從零到一的突破。
「我愛法律的是,我能成為促成公平正義的一分子」,1993年電影《費城故事》中的這句台詞,道盡了法律工作者的使命與初衷,對法律的執行者而言是如此,對法律的制定者而言更是如此,一項法律的制定、修改,乃至宣傳普及,不但牽動整體社會的有序運作,也塑造了整體社會的價值觀、決定了社會發展的前路。法律工作既是使命也是修行,需要法律工作者「時時勤拂拭」。 本澳作為「一國兩制」方針下的特別行政區,法律工作更形複雜艱鉅。從葡萄牙法律到融合中國法律的方向性轉折,需要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相互學習、銜接。回歸祖國19年來,本澳在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產生重大轉變,本澳的法律工作既要符合時代進步的需求,也需要兼顧城市發展、區域發展的使命,從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法務局局長劉德學日前接受本報專訪,一談本澳立法工作的歷程。
下周一(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澳門特區政府及解放軍駐澳部隊將於國慶日舉行一系列隆重慶祝活動。 解放軍駐澳部隊國慶日清晨7時在新口岸軍營舉行升國旗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9 周年國慶。
衛生局啟動器官捐贈網頁,希望更多市民登記捐贈器官。網頁內容包含相關捐贈知識和方式,市民可透過網頁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啟動禮昨(27)日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出席,與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即場填寫器官捐贈卡。 譚俊榮稱,器官移植不只拯救很多病人性命,且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技術水平。本澳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樣面臨器官捐贈者不足問題,當局將加強宣導和介紹器官捐贈的意義,希望更多市民登記。 衛生局器官捐贈工作組協調員戴華浩表示,本澳居民捐贈器官將優先用於本地,至於未能及時使用的器官,未來待國家相關單位升級系統後,會與國家系統共享,現時已有約 110人登記捐贈器官。他又指,與很多地區一樣,捐贈者家屬未必會同意捐贈,院方會尊重家屬意願。 山頂醫院由2016年至今轉介八至十宗器官移植病例到香港或廣州中山大學附屬醫院,而在本澳施行的親屬活體器官移植僅一例。戴華浩稱,院方現時技術主要是集中腎移植手術,肝移植亦在培訓中。其他如眼角膜或心臟等移植,若有患者輪候同時有捐贈者時,院方會轉介予國內醫院進行移植手術。
超強颱風「山竹」本月16日吹襲澳門,雖然造成的經濟損失當局仍在統計中,但從特區政府在颱風來襲前的一系列準備措施,包括預警、低窪地區撤離計劃、政府與博企免費開放停車場供市民泊車等,均有助將颱風對本澳的破壞減至最低。
昨天(9 月27 日)是「世界旅遊日」,今年的主題是「Tourism and the DigitalTransformation 」(旅遊業與數字化轉型),強調數碼技術為旅遊業界提供一個創新契機。為響應此項全球性的旅遊盛事,旅遊局於昨(27)日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接待幸運旅客、傳統托盤比賽及「世界旅遊日」晚宴等,一連串活動融入美食元素,旅遊局亦推出「美食地圖」,期望為澳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推動作用。
自審計署本月13日公布《輕軌系統—第四階段》的專項審計報告後,數不清的評論狂插運建辦尸位素餐、浪擲公帑,雖然之後有超強颱風「山竹」來澳,「沖淡」了公眾對運建辦的怒火,但由於輕軌問題影響深遠,後續的評論中,最值得政府及公眾思考的是,政府是否應該建完氹仔線及連接媽閣站後,來個「烈士斷臂」,不再搞澳門半島及路氹的中、遠期路線?否則長此下去,只會自廢武功! 筆者亦認為「烈士斷臂」的做法可行。首先,氹仔線大部分路段已建成,雖然它不能形成一個「回」字形的循環路線(因為「氹仔北延伸線」屬遠期路線,不知到猴年馬月才建成),但至少可解決路氹居民的部分出行需要,9.3 公里的工程已在眼前,不用白不用,其實只要舞台轉身漂亮,不就是皆大歡喜嗎?同時亦顯出政府的果斷及順應民意。 但如果要動澳門半島這個極大工程, 除了「東線(即由東方明珠港珠澳大橋接駁位起始,貫穿新城填海A區,再經第四條跨海大橋直達新城填海E區)方案可行及實用外,澳門延伸線及內港線,在人口如此密集的澳門半島上動工,再印證運建辦過去11年的效率,那是想都不要去想它了! 其實,撇除500 億元未封頂的恐怖警示外,澳門半島的輕軌,實在不建也罷。除了澳門半島本身的街道空間有限,要是再動大手術,塞車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而且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十年八載的惡夢,澳門人承受得起嗎? 所以,較現實的做法是,只要建成氹仔至媽閣站及「東線」後,輕軌工程可以就此打住。倘若認為輕軌工程是百年大計,豈能虎頭蛇尾。其實,只要完成政府早年建議的「雙環四軸」,即四條大橋及澳門半島及路氹這兩條環城高速公路,那已經很了不起了,一樣能解決交通問題,且由南到北,車行的速度絕對優勝過「站站停」的輕軌。 輕軌屢被坊間評為「大白象」工程,目前是一一應驗了,與其繼續泥足深陷,政府是否考慮 一下「烈士斷臂」的做法呢?面子雖然重要,惟現實更重要; 政府庫房無疑水多,但亦不能把大量公帑投進輕軌這無底洞? 明年是政府換屆, 希望來屆政府能破舊立新,走出輕軌這「尾大不掉」的窠臼,重新審視輕軌路線的布局,以更經濟、更實用層面考量問題,要是「擇善固執」,恐怕只換來自廢武功的永久傷殘,這無論對政府的威信,對市民的承諾,都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