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建築條例 宜急不宜緩

業界冀重建老城區 煥發新生

澳門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昨(21)日舉行工作報告新聞發布會。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會長謝思訓表示,關注小組認為現時老城區建築重建面對各類條例「苛刻的制約」,難以進行具效益的重建改造。小組建議當局考慮適當調整現有政策,放寬老城區建築物高度,增加建築面積,藉此機遇令老城煥發新生,亦可紓緩部分居住需求。 謝思訓又指,現時老城區建築物不斷老化,居住及營商條件逐步轉差,令老城街區日漸荒廢,浪費了老城區特有的人文氣息和土地資源。謝思訓稱,該建議並非簡單的提升高度、增加面積,而是要配合各區的總體規劃,預留公共設施和休憩空間,以達到合理布局。謝思訓坦言,當中涉及到重建業權比例及都市更新規劃等複雜因素,但他強調現時有大約四成半住宅樓宇已經接近40年樓齡,認為政策調整「宜急不宜緩」。 關注小組又指,隨著澳門旅遊博彩的設施逐步完善,博企建設項目大部分完工,建築業的發展速度放緩,雖然當局加大基建項目投入,但礙於項目規模及技術性質,這些工程從策劃到實施,大都未能充分惠及本地傳統的業界持份者,造成本地傳統建築界逐步被邊緣化。 小組建議,當局在策劃及實施公共工程時可適度提供政策,優先考慮惠及本地建築業持份者,特別在引入外來企業參與工程建設時,必須考慮加入本地持份者的元素,為本地業界提供含有養分的生存空間。 此外,關注小組籌備成立「工業事故支援基金」,將於2019年1月1日開始運作,

22/11/2018
9799

唐廷樞——「中國近代工業先驅」

唐廷樞(1832 年5 月19日- 1892 年10 月7 日),字景星,廣東香山縣唐家灣人,民族實業家,中國近代工業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澳門馬禮遜學校〔後來遷到香港〕第一批學生。據文獻記載, 中國第一條鐵路、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中國第一家水泥廠、中國第一台自產火車……這些載入史冊的「中國第一」,都與唐廷樞的名字緊密相關。 唐廷樞父親在香港一個叫布朗的美國醫生兼傳教士家裡當雜役,唐廷樞成為布朗的學生,並進入澳門馬禮遜學校學習,接受西式教育,學習英語,了解西方文化。完成學業後進入香港一家拍賣行,當了一名職位很低的助手,開始他為外國人做事的生涯。 唐廷樞的英文說得很熟溜,讓外國人感到很吃驚,評論他說英語就像英國人一樣。唐廷樞得到港英當局肯定,被巡理廳聘用為翻譯。1856年,唐廷樞成為香港大審院一名華人正翻譯。在做翻譯的同時,在香港開了兩家當鋪,賺到第一桶金。 1861年,唐廷樞利用沿海港口相繼開闢為通商口岸的有利時機,進入英商怡和洋行,代理該洋行經營長江一帶的生意,開始了他長達12 年的買辦生涯。 1873年,李鴻章組建「輪船招商局」,以期打破洋人對航運的壟斷,向唐廷樞招手。唐廷樞毅然辭去怡和洋行總買辦職務,擔任「輪船招商局」總辦,上任後以西方先進企業管理制度進行管理,迅速扭虧為盈,並一躍而成為中國最大的輪船企業,還開闢遠洋航運,成功航行到英國和美國。 1876年,李鴻章決定勘測河北開平一帶的煤鐵礦,委派唐廷樞組織人員前往開平、灤州一帶實地勘察,唐廷樞認為開平的煤質和鐵礦石均合用,估算了開採成本和運輸費用後,認為欲奪洋煤之利及為招商局攬載回頭貨,「必須築鐵路,築鐵路必須採鐵,煤與鐵相為表裡,自應一起舉辦」。在唐廷樞積極籌劃下,1878年7月,開平礦務局正式成立,為洋務運動發展奠定基礎。在其經營管理下,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礦務局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改變了煤炭受外國人挾制的局面。 1892年10月7日,唐廷樞在天津病逝,享年61歲,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親自主持葬禮。在葬禮上,李鴻章神色悲慼地說:「中國可無李鴻章,但不可無唐廷樞」。葬禮結束後,唐廷樞的靈樞由一艘輪船從天津啟程,運往他的家鄉——廣東香山縣唐家村(今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輪船啟程之日,13國駐津領事館下半旗致哀,表示對唐廷樞的哀悼之意。

22/11/2018
30740

是時候研究全民醫保

澳門是否有需要實行全民醫保,最近再在社會引起熱烈討論。行政長官崔世安在明年度《施政報告》中表示,明年度醫療預算逾80億元,預計日後離島醫院啟用後,預算將再創新高,他亦認為現時是適合時機研究全民醫保計劃。 隨著澳門人口進入老齡化,醫療開支會日益增加,有需要未雨綢謀。澳門現時採用政府主導醫療保障制度,結合非牟利和私人醫療機構的共同發展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健康服務政策。本澳醫療體系日臻完善,基層護理多為免費,專科亦維持低收費標準,嚴重疾病患者政府會安排送外就醫並支付全部費用,隨著本澳社會發展,求診人數不斷增加,因此,特區政府更為著重與非政府醫療機構合作,在鼓勵醫療界提供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亦協助分擔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本澳現行醫療體制主要是兩級分級診療制度,分別由第一級以保健、預防和及早發現疾病的社區醫療衛生體系,第二級以治療嚴重疾病的專科醫療衛生體系組成,以構建覆蓋全面的澳門公共醫療安全網,採取政府主導、聯同非牟利和私營醫療機構向市民提供醫療服務,因病施治,實現「妥善醫療」目的,居民可因應自身情況和不同需要,選擇到政府、私營或非牟利醫療機構就診,同時當局亦持續通過購買服務、發放醫療券、直接或間接資助模式,支持和引導非政府醫療系統發展,同時增加居民求診靈活性。 根據衛生局資料,本澳人均醫療開支為澳門幣14,600 元,政府醫療開支約佔政府整體開支一成,約佔本地生產總值2.6%,與其他國家地區比較投入相對不高。現時醫療保障制度的特點是醫療安全網覆蓋全面,對重症和弱勢群體完全保障,政府承擔主要責任。 全民醫保是一個綜合制度,包括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及醫療經濟風險的分擔,要建立全民醫療保險體系,要視乎社會狀況,要實施全民醫保,最先決條件是居民是否願意供款,香港亦曾計劃實行全民醫保,但因市民不願供款而失敗告終。購買醫療保險不單只醫療成本,還有很多問題需考慮,尤其被濫用方面,會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引致醫療服務質素下降,有關風險有需要仔細探討。

21/11/2018
36119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