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三「打臉」

狂批輕軌預算失控 500億未封頂

審計署去年9月13日發表最新一份對輕軌系統的《專項審計報告》「輕軌系統——第四階段」統計顯示,不計算尚未有資料的三條走線,整個輕軌工程估計需要投入500億元,而且上不封頂,足足是當初規劃金額的十倍有餘。 審計署《專項審計報告》剖析輕軌工程預算暴增、工程延宕原因,指出輕軌氹仔線工程各分段曾多次獲批准延長工期,三個分段延期日數佔原施工日數竟然接近一倍,也就是說用了原定工期的兩倍時間才能完成。 與此同時,隨著輕軌規劃一變再變,預算也不斷增加。從2007年7月規劃的第一期(包含澳門與氹仔線)總成本42億元,到2009年增加為75億元,至2011 年又變為110.67 億元。到了2016年,當局將輕軌系統重新劃分為短中遠期三階段,氹仔線與澳門線造價分開估算,據運建辦公開資料,光是氹仔線已經要花去108.23億元,而這只是輕軌系統11條走線中一條。報告統計,計算11條走線中八條已有估算的金額,不計其餘三條走線,總投資估算金額已達到500 億元。 工程進度一再延誤審計署《專項審計報告》指出,造價無法估算,是因為工程進度不斷被延誤,而延誤原因則來自不理想的工作安排,源頭來自運建辦自身。 在氹仔線C360 分段工程中,編號IS18-P04 橋墩旁有一處門架式交通指示牌,阻礙打樁機械位置,而承建商竟然在工程預定完工日後的四個月,才向運建辦反映有關問題,又過了半年後,承建商才提出可變更方案,由較小的機械完成打樁工程。到樁柱真正完工,距離原定完工日期已過了一年半。《審計報告》指出,在該工程原定的期限內,15 條樁柱沒有完成任何一條。 另一個案是氹仔口岸段23 號車站工程,由於施工位置與北安碼頭工程的工地辦公室位置出現衝突,導致延期近一年,但事實上在輕軌工程設計圖則上早已顯示有關問題,反映運建辦早已知悉有關衝突,並非突發事件,但未重視工程前期協調工作的重要性,直到開工後四個月才發文要求北安碼頭承建商遷離,而在場地上仍有工地辦公室的情況下,運建辦與承建商仍簽署動工筆錄移交場地,反映有關工作只是「行禮如儀」,如認真抓緊協調工作,有關延誤顯然是可以避免。 過去審計署多次發表報告,批評輕軌預算「失控」,包括2011年首次發表《輕軌系統第一階段》專項審計報告,2012年再次發表相關專項報告。雖然被審計報告再三批評,但是輕軌預算仍瘋狂飆升。

11/01/2019
33038

智慧交通與智慧旅遊

應更深層配合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預計今年農曆新年七天長假期間,訪澳旅客可能同比增長約8%至10%。當局曾做過調查, 發現一般旅客首選觀光地點是大三巴一帶。眾所周知,本澳年入境旅客人次早已突破3,000 萬,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更多旅客或直達或中轉來澳,甚至未到年節就創造單日出入境人次最高紀錄。種種資訊,不禁令人擔憂長假七天新馬路一帶會出現人潮逼爆情況,屆時會否實施人流管制、交通臨時改道、市民難上到巴士、遊客出行計劃受阻等。 本澳欲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但每逢大型節假日,市民和訪澳旅客通常會有何體驗? 人流爆滿時,在大三巴等熱門旅遊景點步行的人流,變得「往之不易,疏之不及」; 若要步行前往下一景點,旅客可能會遭遇指引不明確的情況,澳門使用的地圖導航往往功能差、靈活性不夠; 欲搭巴士除了難上車之外,路線之間的換乘體驗差,較難自行順利抵達下一目的地; 而的士服務,更是質素參差。綜觀鄰近地區發展一日千里,智慧城市建設更是如火如荼。以交通為例,鄰近珠海幾年前打開手機地圖都可以清晰預測各路段交通情況,台灣更可透過手機地圖預測每一班次巴士到站時間,大大便利市民旅客出行。 當局早前發布智慧旅遊及智慧交通初步成果,智慧旅遊方面,今年初將開始將推出三個項目,即「旅遊資訊交換平台」、「旅客洞察應用」及「智慧客流應用」,充分利用阿里雲領先的雲計算以及應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加快智慧旅遊發展。雖然當局也表示會就今年春節可能到來的人潮做出應對,包括應用智慧旅遊手段,以及派員在本澳十個景點和交通樞紐分流旅客等,但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智慧交通方面,當局稱在本月內陸續推出四項應用,讓澳門市民可以了解交通狀況,預測未來一小時的路況,巴士智能點對點查詢,以及通過智能系統賦能政府交通燈配時優化及感知交通事件的能力。而今1月已過三分之一,仍未見任何「智慧」跡象。 相信未來一系列智慧手段, 會一定程度上幫助本澳解決城市發展中的難題,但當局也應該趁此機會,因應本澳實際將智慧旅遊及智慧交通做更深層次配合,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更大挑戰, 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的

11/01/2019
1765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