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戰爭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西元前五世紀雅典的崛起引起當時陸地霸主斯巴達的警惕,兩國最終爆發長達30年的勃羅奔尼薩戰爭,也間接導致兩國的滅亡。修昔底德指出,新崛起的強權與既有的霸主不可避免會產生衝突,並且多數會以流血戰爭告終。哈佛大學國際問題 學者艾利森就認為,當前的中美關係就處在這樣的「修昔底德陷阱」之中。2018 年3月至今,中美爆發貿易糾紛,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可調和,但這是否預示著一場不可避免的衝突呢? 對於艾利森的看法,包含中美在內都有許多反對意見,歷史雖然重要,但未必註定重覆,新舊霸權的交替,也未必總是流血,譬如現在的美國與前代霸主英國間的接班,就被稱為「英美禪讓」而未流一滴血,兩國至今仍維持著「特殊關係」。雖然美國可說是英國的遠房親戚,但「禪讓」並非團團和氣,而是形勢所逼,從英美《華盛頓海軍條約》,到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花費了半個多世紀才用謀略正式取代了英國。 英國不是沒有打敗過美國,特別是1812 年發生的第二次英美戰爭,英國輕鬆擊敗美國,佔領華盛頓,甚至火燒白宮,迫使當時的美國總統麥迪遜逃亡。然而即使是當時的美國,對英國來說仍是太大又太遠,最終勝利的英國與美國簽訂和平條約,從此未再有征服美國的念頭。國際政治學者徐棄鬱在《帝國定形》一書中說,一場勝利但無用的戰爭,最容易催生綏靖政策。即使英國每一次都打敗美國,也無力阻止美國的崛起,只能一聲長嘆。 回看當下的中美貿易糾紛,透過多輪談判的內容可以發現,中美間的矛盾可說是愈談愈多愈清晰,每一個矛盾若放在兩個世紀前,都會是戰爭的理由。然而在全球化的時代,衝突的代價比以前大得多,中美間有各種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只經貿往來,還有學術交流、軍事對話,甚至是共同的科學研究,同時兩個國家都是擁核國,這些因素都能夠遏阻任何輕舉妄動的企圖。有時候太多的矛盾,反而促成了達成共識的可能。若論關稅威脅,中國能提出的籌碼沒有美國多; 談國際支援,美國的盟友遍及歐亞,足以將中國團團包圍,但美國應該意識到,即使讓特朗普贏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又如何?中國就像當年的美國,仍是那個又大、又遠、又強的新強權,就算被打敗,中國仍然在崛起,這場貿易戰會不會是那場引發綏靖的「無用戰爭」呢?

25/02/2019
1965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