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通荷官「以一換十」

團伙詐賭場250萬元

新口岸一間賭場日前揭發有前員工,串謀現任荷官和監控職員組成詐騙集團,設下兌換籌碼騙局。團伙以換碼為由,假扮賭客將一個10,000港元籌碼交給當值荷官同黨「打散」,趁機換成十個10,000港元籌碼交給假扮賭客的同黨,而早已串通合謀的監控員則裝做看不見,又會引開其他監控員注意力讓同黨順利作案。該團伙以相同手法得手至少20 次,獲利超過250 萬元。 新口岸某賭場近日懷疑賬目有問題,翻查賭場監控錄像時,發現有假賭客戴著假髮,與莊荷魚目混珠,將10,000元面值籌碼「打散」,卻換成十個10,000元籌碼,現場監控則掩護包庇,於是立刻報警。 司警接報後深入調查,鎖定相關人士身份,於上周四(14日)採取行動,分別在涉案五人的住處及工作地點將他們逮捕到案,起出現金港幣30萬元、多個籌碼,以及七隻價值70,000元至15萬元不等名錶,同時發現鑽石頸鍊等贓物,懷疑是犯案所得。 警方表示,被捕五人全為男性澳門居民,其中一名30歲梁姓男子為賭場前監控員,疑是犯罪集團其中一主腦;另外四人年齡25至39歲,分別在事發賭場任職監控、荷官和前荷官等身份。 司警指梁姓主腦自今年1月離職後就組織同一賭場的多名員工犯案,所得款項由主腦向下線瓜分,涉案監控員每次可分10,000元,其餘成員分20,000元至30,000元,被捕人士分別供稱因錢債糾紛或想賺快錢犯案。 警方估計,該團伙由今年1月開始犯案,以同樣方式至少犯案20次,獲得超過250萬元非法利益,相信還有兩名主腦在內共五人在逃,正持續追查中。

18/03/2019
33081

學者:賭牌統一競投「公平合理」

料2022年六賭牌或維持不變

澳博及美高梅賭牌原先將於明年到期,終獲政府批准延長至2022年中,兩家博企需額外一次性支付二億元,作為延長賭牌回報,並為員工加入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及設立勞動債權擔保。澳門理工學院兩名博彩研究學者表示,統一展開博彩經營公開競投較為公平,同時有助兩博企持續營運,且開出的延期條件對在職員工較有保障。 澳門理工學院博彩教學暨研究中心課程主任曾忠祿認為,「政府沒有更好的選擇」,該決定「符合預期」。如果兩批賭牌分開競投,政府競投賭牌的條件、要求就必須提早曝光,後續或需再對其餘賭牌競投再考量細節,相信政府在操作處理上較為困難。曾忠祿指出,現時兩家博企確較其餘四間多經營兩年,當中收益遠遠超過「二億元」,對於政府而言,也獲得額外收入,且賭牌競投處理上較為統一,相信「互有得益」,是一個合理安排,在行政上較為公平、合理。 距離新一輪賭牌公開競投尚有三年時間,但特區政府只多番強調,博企需配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等方向,但具體資訊至今仍未釋出。曾忠祿認為政府作法合理,如過早公布各界可能持有不同意見,為社會帶來困擾,因此建議政府可提早一年時間公布且實際執行,相信可減少不必要的矛盾。 另外,曾忠祿猜測日後競投賭牌公司,現時經營六間博企將佔大比數,「外面的也會來,但那六間(現時博企)更有競爭力」。曾忠祿指出,現時六間博企設有大量設施、劃分地段等有一定基礎,如有新的博企加入,相信地段及設施設備將會成為一大障礙。其二,六間博企現時各有固定的勞動力,如大規模改動將會讓社會帶來動盪。再者,經營十多年的六間博企對於政府的要求以及社會的期望等都較為了解,已取得一定經驗。因此綜合上述三點,不排除特區日後或會維持現時六家博企賭牌不變。 兩家博企除了需額外一次性支付二億元外,仍需為員工加入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及設立勞動債權擔保。理工學院博彩教學暨研究中心主任王長斌受訪時認為,「對員工是一件好事」,而債權擔保更是以防萬一的條款,形式上是透過銀行作擔保,如公司出現財政困難,無能力支付員工薪金,則會在銀行扣取資金「出糧」,可保障員工基本權益,體現出社會責任,同時相信公積金制度上可起到牽頭作用,未來其餘博企將陸續加入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 王長斌亦認同現時六間博企在競投賭牌上一定優勢,但至於三年後是否仍維持不變,王長斌則稱「好難說」,距下次賭牌競投仍有三年時間,變數很大,屆時需宏觀看待政府情況,方可合理分析。

18/03/2019
18695

播出屠殺畫面 播的是新聞嗎?

紐西蘭南島最大城市基督城15日發生嚴重恐襲事件,槍手持槍闖入清真寺,朝正在禮拜的穆斯林開槍掃射,至少殺死50人,另外造成20人重傷,槍手用頭戴式GoPro在網絡上直播長達17分鐘的殺人影片,要讓網絡傳遞他的邪惡血腥,讓世人見證他的殘酷冷血。儘管事發後Facebook立刻將有關影片封鎖下架,但幾個小時後,各大社交平台仍能找到完整清晰的殺人畫面,再度招來恐襲幫兇的質疑。事發後Facebook背負罵名,股價一度下跌4.5%,YouTube、Twitter等平台亦遭受批評。然而當社交平台站上把關的火線,傳統新聞媒體卻開始遊走在模糊地帶。 在社交平台飽受指責的同時,英國《每日郵報》 將槍手自白書放在網絡上供人下載,英國《每日鏡報》播出屠殺影片,最終迫於壓力而刪除內容承認錯誤。當把關網絡上的血腥暴力內容變成社交平台的責任,傳統媒體更傾向於遊走在灰色地帶,以「反正在社群網站上大家都看過了」為由,繼續播出有問題的畫面。相較於由用戶主動上傳播出的社交平台,有權力篩選新聞畫面的傳統媒體,其實應該要負上比過去更大的責任。 血腥暴力畫面究竟應不應該當作「新聞事實」來播出,一直都有爭議。從滿足、吸引閱聽人的角度而言,事發現場的真實畫面當然有「新聞價值」,但從新聞專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同時也必須考慮 到畫面所引發的「負面效果」。媒體主管必須衡量,「新聞價值」或「社會價值」是否大到可以忽略「負面效果」。 在做決定的時候,畫面拍攝的動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2016年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非裔男子在汽車臨檢時被警察槍擊,坐在一旁的未婚妻將過程用手機拍攝下來,透過Facebook直播,旋即引起警察是否執法過當、種族歧視、槍械管制議題的討論。影片上傳兩小時後,Facebook將它封鎖,一個小時後又恢復。 Facebook在聲明稿中說,事件背景與程度,是篩選影片的標準,若有人目擊槍擊,希望透過影片喚醒大家的注意或協助找到兇手,Facebook會允許影片播出,但若影片是用來嘲笑受害者或鼓吹槍擊,則將會被移除。 Facebook說,「直播影片讓我們分享生活中最好的時刻,但同時也讓我們見證最壞的時刻,更是危機時刻的有利工具,例如用來紀錄事件或尋求幫助」。 直播影片可以是受害人聲張正義的工具,也可以是加害人的工具。在基督城恐襲事件中,槍手拍攝的片段其血腥殘忍程度超乎想像,且畫面是「殺手視角」,拍片的動機就是傳播他所製造的恐懼,頭上的GoPro如同手中的槍,要讓熒幕前觀看的人感受到開槍者的邪惡與受害人的痛苦。不加修飾地播出片段,並非報道「新聞事實」,而是將自身化為犯罪的一部份,幫助殺人者達成散播恐懼的目的。拍攝者的角度,究竟是傳播恐怖,還是協助釐清事實真相,應是判斷是否播出的要素。然而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該播與不該播,界線似乎愈來愈模糊了。

18/03/2019
2003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