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本澳經歷兩次超強颱風吹襲,內港水浸情況令居民聞風色變,政府為應對可能再有超強颱風來襲的風險,一系列防風措施中,最受關注是內港擋潮閘的建造;然而,兩年過去,政府至近日才進行內港擋潮閘工程總體規劃的可行性研究。 工務局局長李燦烽上周四(4日)稱,內港擋潮閘工程總體規劃的可行性研究,正待中央政府審批,同時開展環保、海洋、水流、航運、泥沙等專題 研究,正啟動環評第一階段公示,為期兩周,公示期至本月18日。
英國脫歐問題隨著國會一次次否決首相文翠珊的協議,而逐漸變成一場鬧劇,英國人既要脫離歐盟,又不願在無協議之下脫歐,卻不滿目前唯一一份脫歐協議,脫歐之路愈走愈亂、愈走愈僵,有人說是首相文翠珊的問題,也有人歸咎到當年發動脫歐公投的前首相卡梅倫,無論是誰的錯,脫歐難題已經撼動了英國的政治穩定,而且為英國經濟帶來苦果。究竟為甚麼英國寧願付出這樣的代價也要脫歐?英國與歐陸是否具有同樣的歐洲夢?距離公投近三年後的現在,是時候重新檢視英國脫歐的訴求與脈絡。 著有《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家T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本月2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標題是《英國瘋了》,認為英國政治人物更傾向重建英國主權,而非考慮各種經濟因素,用簡化的選項誤導民眾,導致目前的脫歐僵局,英國人想要尋找完美的方案,但實際上卻根本沒有那種方案。 T佛里曼認為國家愈開放愈有利,但對英國脫歐派來說,他們支持開放,卻不願被包裹在整個歐洲的框架中接受各種規範。另一位佛里曼,美國全球安全智庫Stratfor創始人G佛里曼(George Friedman)則從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的角度,從歷史與地緣政治因素看待脫歐,認為英國與歐洲在經濟與歷史上始終格格不入。 戴高樂曾於1963年及1967年兩度否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戴高樂認為英國在經濟及其他許多方面與歐洲並不相容,且英國的歷史與歐洲背道而馳,英國是海權國家,歐洲是陸權國家,對歐洲大陸來說,英美的聯盟是一種多方面的威脅。而在經濟上,英國靠私人投資與創新來推動發展,歐洲則強調國家之間的聯繫,相信政府應該在各個方面進行干預,彼此的戰略利益有根本的不同。 事實上,儘管各種預測與分析,都在強調無協議脫歐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但是對英國脫歐派而言,當前疲弱的經濟並非無協議脫歐的預演,而是混亂的脫歐進程所造成。雖然短期內的衝擊不可避免,但英國在人工智能、生物醫療、替代能源等方面布局多年,有望在創新科技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脫歐派相信,一旦擺脫歐盟,英國將迅速利用自身優勢,與更多國家簽定自貿協定,重回正軌。 一項事實是,即使在脫歐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下,英國仍然在《福布斯》發布的《2019年最佳營商國家》排行榜中連續第二年蟬連榜首。排行榜上能在創新環境、稅收制度、科技等15項領域全都進入前30名的國家,只有英國。 嚴格來說,脫歐面臨的混亂,並非脫歐的決定造成,英國人仍然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命運,而推翻公投決定會是最糟糕的一種。英國與歐洲在物質與心理上的差距,造成了當前的亂局,值得思考的是,無視差距而依靠利益維繫的關係,是否都會有變味的一天?
行善方法有很多,一個舉手之勞、一句好 話,甚至一個微笑,都是表達善意的方 法。昨天(4月7日)是今年「國際行善日」 (Global Good Deeds Day),澳門義務工作 者協會主辦「國際行善日系列活動2019 」,逾30間社服機 構和企業參與,希望鼓勵市民多行善事及發放正能量。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率領轄下12 個部門的領導於上周四(4日)到澳門理工學院出席「司長與青年真情對話」活動,羅司開場便向同學說「隨便問,咩都問得!」有理工老師希望司長與學生分享職涯經驗。羅司稱,他已工作40年,在他職業生涯中「咩都願意做」,笑言政府內他「級級都做過」,只是未做過處長,因為當時沒有設立該職位。他勉勵學生應「願意做願意學,接受不同工作,咩都要願意做,愈見得多不同的事愈好。」有學生關注本澳塞車問題。羅司稱「唔識答你」,因澳門人多車多但地方小,他認為不是做兩、三件「大事」就可解決本澳交通問題,需做很多不同的「小事」。他舉例,近年政府已增加不少停車場及控車措施,尤其控車亦初見成效,未來亦會優化本澳步行環境。 亦有學生關注膠袋徵費問題。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表示,參考了香港現時收五角一個膠袋,但認為需要調升,所以澳門政府初步建議收一元。羅司續稱,「歐洲十年前都係收一歐元一個膠袋,要人反思應否使用膠袋。澳門大部分市民都畀得起一蚊,跌咗一蚊你會唔會執?可能執你都驚屈嚫腰骨。」他認為,膠袋徵費應收更貴,如果不「心痛」難以達到效果,又呼籲市民應攜帶背包購物。
婦聯青年協會主辦的「2019年青年女性國際事務培訓計劃」前天(6日)舉行開學禮暨分享會,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等出席。教育暨青年局副局長梁慧琪表示,特區政府現今需要的優秀人才已不再是狹義的單一化專業人才,而是須具備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她鼓勵時代女性必須時刻裝備自己,除了關心社會時事,更應該拓闊眼光,走向國際,努力提升自身競爭力。 婦聯青年協會會長黃潔貞稱,回顧過去五屆,累計學員人數有280人,今年增加以大灣區為主題、以及與行政法務司司長交流分享等課程,藉以強化本地青年女性參與國家、國際事務及對澳門的認識。 今屆「計劃」共200名本地青年女性報名,經過個人及小組面試挑選出80名優秀學員,在本月至7月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國際事務培訓,以提高澳門青年女性參與事務的意識和能力,課程內容學習包括國情教育、國際商務禮儀、國際會議規則、國際公約、中文及英文演講技巧、媒體應對,以及到澳門中聯辦及外交公署交流拜訪等。
鄭家大屋去年底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蘇州)授予「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基地」稱號,肯定文化局積極推動本澳青少年認識世界遺產的工作。文化局於前天(6日)下午3時舉行揭幕禮,由文化局局長穆欣欣及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助理刁鵬主禮。 「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基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蘇州)發起,目的為鼓勵學校、機構和遺產地管理部門把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納入日常工作中。該中心向文化局致函表示熱烈祝賀,認為多年來澳門特區政府保護遺產和延續遺產價值的舉動值得稱道,特別是頒布實施專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法》來規範涉及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行為,倡導保護遺產的理念,期望未來與文化局在世界遺產教育等領域開展多層次的交流合作,共同培養世界遺產青少年保衛者,協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更大範圍的推廣,為提升青少年對歷史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而努力。 鄭家大屋自2010年初完成修復並對外開放以來,文化局每年透過該處舉辦多項活動,積極推動本澳青少年認識世界遺產。 在過去三年已針對本澳逾4,000名中小學生提供逾90多場專場導賞活動;同時,更連續三年舉辦「澳門文化遺產小小導賞員培訓計劃」和連續兩年舉辦「澳門文化遺產小小導賞員實踐培訓計劃」,培訓逾80名青少年學員,更為超過2,000多位市民及遊客提供世遺景點導賞服務。文化局表示未來將繼續以鄭家大屋作為基地,舉辦更多面向青少年的推廣和培訓活動,充分發揮「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基地」的使命和作用。
今年3月本澳各區幼蚊產卵器總指數為11.6%,高於去年同期6.3%及上月7.9%,2月錄得指數也高過去年,主要由於澳門去年較暖,沒有明顯的冬季,導致蚊蟲孳生,出現登革熱風險高過往年,希望市民家居生活及外遊時注意防範。 預防登革熱工作小組清明節(5日)上午前往望廈聖母(新西洋)墳場派發宣傳單張,提醒現場掃墓人士做好防蚊措施。衛生局公共衛生顧問醫生梁亦好受訪時表示,東南亞地區登革熱疫情比較嚴重,至今錄得個案約30,000宗,雖然未到澳門居民出遊高峰期,但今年首三個月已有三例登革熱輸入病例,皆來自東南亞地區。因本澳外勞及遊客等外來人口愈來愈多,預計出現登革熱風險更高。 當局將加強化學滅蚊,也會加強巡查高風險場所如花店、酒店、地盤及大廈公共地方,清除蚊蟲孳生源及積水等。 此外,針對衛生局過去三日再收到三例麻疹病例報告,包括一例輸入病例和一例輸入相關病例,令本澳今年疹病例累積至30例,分別為13宗輸入和18宗輸入相關病例,梁亦好表示,其中兩宗均為醫務人員感染麻疹病例,山頂醫院兒科急診女護士例,其於近日曾接種麻疹疫苗,因有5%至10%的疫苗接種人士會出現類似麻疹症狀,當局會針對該護士的病毒進行基因排序,調查是因疫苗還是病例引發相關症狀。 至於另一名鏡湖醫院女放射技術員病例,患者在整個潛伏期大部分時間不在澳門,因此暫時列為輸入病例。她又指,確診麻疹患者個案的家人、朋友、同事乃至候診區病人等,當局也會追蹤其潛伏期內的健康狀況,三月初至今跟進個案超過2,000宗。 另一患者是55 歲女子,來自內地外僱,居於澳門。
澳門草堆六街區青年協會、栢蕙青年義務工作者協會和新馬路青年會,前天(6日)下午假栢蕙活動中心合辦「凝聚青春正能量」分享會,邀請三位嘉賓分享各自經歷,希望藉此鼓勵青年勇於面對挑戰,樹立及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有嘉賓表示,青年成長會面臨不少迷思,希望分享自己的經歷,激勵青年不要害怕做選擇,勇敢追求夢想、多做嘗試,找到自己的天空和世界。 嘉賓之一、藝術工作者鍾志業稱,澳門青年成長環境良好,粵港澳大灣區為澳門青年提供發展機遇和挑戰,近年政府一直致力推動青年工作,舉辦不少活動,雖後續跟進以及成效有待時間驗證,但仍令青年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梁偉業表示,青年追求夢想不容易,各種外界壓力之下,追夢之路也容易中斷。他鼓勵青年努力面對困難,也要堅持自己愛好。同時希望多些人可以成為青年導師,與青年一起成長。 是次活動還邀請2018年第三屆全國學生講憲法、學憲法命題演講比賽亞軍姚惠琳分享個人經歷,希望激發青年正能量。
超強颱風「天鴿」前年8月23日正面吹襲澳門,造成十人死亡200餘人受傷,社會歸咎氣象局預警不足,時任氣象局局長馮瑞權被行政長官撤職處分,中止發放退休金四年。馮瑞權不服提出司法上訴,同時申請保全措施,在中級法院獲判勝訴,中院合議庭撤銷行政長官去年4 月11 日對其科處撤職及停發四年退休金的紀律處分。 但中院對馮瑞權進行紀律程序的預審員所提交報告認定馮瑞權沒有因應實際情況及時發出黑色風暴潮警告,從而違反「熱心義務」的判斷是正確,不存有任何錯誤,裁定上訴人指控訴書因欠缺指出適用法條而沾有瑕疵,違反《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第332 條d 項規定,理由不成立。
馮瑞權上訴指在改變(加重)預審員所建議的處分前,沒有讓其發表意見,違反辯論原則獲中院判處勝訴。預審員在報告中建議,對馮瑞權科處180日停職處分,以喪失相等期間之退休金替代。然而,行政長官認為處分過輕,直接科處撤職處分,但由於馮瑞權已退休,故根據《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規定,中止支付退休金四年替代。 須對違紀人作出聽證中院認為,被訴實體在作出相關處分決定前,並沒有對馮瑞權作出聽證,做法毫無疑問是違法,侵犯了馮瑞權為違紀嫌疑人的辯護權利。事實上,不論中院或終審法院均多次作出相同的司法見解,認為具權限實體在變更加重預審員所建議的紀律處分、引用新的事實或改變原法律定性前,必須對相關違紀嫌疑人作出聽證,否則構成《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第298條所指的紀律處分程序無效,引致處分行為的可撤銷。 根據《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第316 條第1 款規定,處分是根據在個案中存在之減輕或加重情節,尤其考慮違紀者之過錯程度及人格而酌科。具權限實體在作出具體紀律處分時,享有一定自由裁量權。而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只有在權力偏差、明顯的錯誤或絕對不合理的情況下才受司法監督審查。在本個案中,被訴實體認定了風暴潮是個非常難以預測的現象,氣象局現行沿用的預測風暴潮的模式,是有可能傾向高估風暴潮的情況,無法預測「天鴿」突然急劇加強的事實,加大了預測內港一帶水位可能高於地面一米情況的難度。 雖然該等事實不能排除司法上訴人(馮瑞權)的紀律責任,然而中院認為可減輕相關違紀行為的不法性和司法上訴人的過錯程度,故應被列為減輕情節並在定出具體紀律處分時予以考慮。因此,中院認為在沒有論證是否存在不能維持職務上之法律狀況及欠缺考慮上述的減輕情節的前提下,直接對其科處撤職處分是明顯的裁量錯誤及違反適度原則。申言之,這一司法上訴理由成立,繼而撤銷被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