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年積極落實「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政策方針,積極落實《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五年發展規劃》)的發展目標,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籌備已久的澳門醫學專科學院終於在今年7月初正式成立。在行政長官崔世安見證下,逾300位院士獲頒證書,成為首批專科學院的培訓導師。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受訪時表示,未來300多名院士會從事統一培訓導師工作,日後普通醫生若要成為專科醫生就需接受為期六年培訓課程。 醫學專科學院設立內科、外科、麻醉科、骨科、婦產科、兒科、急重症科、五官科、家庭醫學、社區醫學、病理學及放射科共12個分科學院,負責制定及公布各分科學院的專科培訓、考核和資格認證準則,並審批收納首批院士以作為專科學院的培訓導師。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表示,醫學專科學院任重道遠,對未來制定本澳長遠醫療發展政策及專科醫生人才發展策略、推動本澳專科醫療服務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為有志從醫的年輕一輩引航,讓他們走向更專業化道路,讓世界各地認識澳門的醫療水平,讓本澳醫療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走得更遠。 他寄望通過成立醫學專科學院,進一步明確專科培訓的改革與發展的新藍圖,日後完成專科培訓的醫生不論投身公立、私立醫院或私人執業市場,其資格均源自同套嚴謹且與國際採用的專科培訓制度標準一致,配合未來離島醫療綜合體的落成、《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法律制度》的推行,優化醫生專業發展之路,提升本澳醫療服務素質的重要舉措。
本澳首間擁有獨立康復醫療設施的九澳康復醫院於今年4月正式啟用,為完善離島醫療體系與綜合醫療服務邁出重要一步。 九澳康復醫院總建築面積約10,000多平方米,樓高四層,共設188張病床,主要分為仁伯爵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區、仁伯爵綜合醫院康復病房及仁伯爵綜合醫院工聯康復病房三部分。 其中,二樓的仁伯爵綜合醫院康復病房共設88張病床,是醫院現有康復病床數量的兩倍多,並配備了專科臨床醫護團隊,為患者提供臨床醫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疼痛管理、心理輔導等綜合性治療。 而由氹仔工聯康復中心發展而成的工聯康復病房,位於醫院三及四樓,由衛生局全資資助及監督,澳門工會聯合總會負責管理,面積是原康復中心的三倍,病床由55張擴展至共88張病床,未來還可擴展至100張病床,大大增加病床供應。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表示,九澳康復醫院主要針對長者對綜合性醫療服務的需求,將相關主要功能部門設於同一大樓,為長者提供更優質的設備和服務環境,開展更適切的綜合性醫療服務。 另一方面,除了九澳康復醫院,為持續完善離島醫療體系與綜合醫療服務,仁伯爵綜合醫院院長郭昌宇表示,將按部就班進行增聘,同時亦會加強本地人員培訓,為未來醫護人手需求做好準備。
交通事務局計劃在美副將大馬路設置時限性巴士專道,消息一出坊間有不少反對意見。日前交通局官網新增「巴士專道」欄目,詳細解釋未來專道的運作與效益。然而,網頁的解釋不能解除市民疑慮,除了憂慮車輛爭道問題,以及可能使路面愈來愈塞以外,美副將大馬路周邊的商鋪更擔心專道實施後會影響生意。當地商戶已經開始串聯,計劃簽名聯署向議員反映,期望能讓當局「收回成命」。
美副將大馬路將實行巴士專道,措施一公開即引起社會極大迴響,大多數意見都反對實行專道。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4)日接受本報訪問時稱不反對設巴士專道,但政府應該拿出更多數據去支持措施,亦認為現時的問題並非巴士專道能解決。 林宇滔指出,大部分返工放工的市民,在乘搭巴士時都是「點對點」,由北區坐車到南區、中區,建議政府更應該考慮設立「點對點」的特許巴士線,再配合巴士專道分流市民,這方案更有利疏導市民返工放工,他反問政府「喺颱風天都有特許巴士接載市民,點解平日無呢?」再者,現時美副將大馬路巴士專道規劃公開已經有很多爭議,他指政府應該公開所有科學數據,電腦模擬的資料,他直言「局長(林衍新)經常話要科學施政,但又唔公開科學數據」。 另外,當局早前在高地烏街一帶大減電單車位已引起不少市民反對,如今巴士專道亦大減車位,林宇滔認為交局公關手法出現問題,大多時候都是「做咗先講」,而且認為設巴士專道要大減車位,當局要在附近增設更多泊車位讓市民泊車。 辜文達:應先行先試 不排除撤回對於巴士專道,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辜文達認為巴士專道是可行方案,這是配合政府「公交優先」的政策,實施後將縮減巴士行車時間30%,但他同時指出,現時市民最擔憂的問題,是巴士專道分開五段,其中兩個轉上俾利喇街及鮑思高球場的路口,就最為複雜,建議政府現時「先行先試」,適時改善措施,必要時更要撤回方案。 辜文達亦指出,現時美副將大馬路最塞車的位置是轉入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的位置,巴士要從最左的巴士站一下子切三條行車線轉入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過程相當危險及複 雜,而設立巴士專道亦不會解決這個問題,他建議政府在設立巴士專道同時,一併解決巴士切線問題。
日前熱帶風暴「韋帕」吹襲期間本澳懸掛今年首個八號風球,雖然今次引發意外情況較輕微,但「全城無車、被困孤島」卻成為社會關注問題。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4)日討論颱風應對事宜,有出席嘉賓認為今次有大批旅行滯留各口岸,是由於政府評估不足以及資訊傳播緩慢所致,呼籲當局正視問題。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設計連建造工程 -預先評定資格之限制招標」進行第二階段公開開標,七間獲邀的競投者全部遞交標書,全部標書被接納。工程造價介乎澳門幣52億7,000萬元至澳門幣67億8,900萬元,工期由1,098工作天至1,230工作天。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於去年12月5日進行招標,採用預先評定資格之限制招標方式;首階段甄審資格評定已於今年5月完成,甄選出七位具資格的競投者進行第二階段的提交投標書工作,預計評審及判給將於今年第四季完成。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起自澳門新城填海A區東側,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連接,跨海至氹仔新城填海E1區,大橋主線全長約3.1公里,跨海段長約2.9公里,大橋主線設計數為雙向八車道,中間兩車道為電單車專用道,主線範圍內設置風障,實現與陸地一致的行駛環境。 而為配合大橋的落成啟用,建設發展辦公室表示已就大橋位於A區及E區的起止點周邊路網進行設計工作,預計有關設計工作於今年內完成。
土地工務運輸局日前公示最新一批十份規劃條件圖草案,於上月31日至本月14日收集公眾意見。其中一份草案為現時利澳酒店所在的新口岸填海區9C及9D地段,面積為3,142平方米,規劃用途由現時的「酒店」改為「非工業」、樓宇最大許可高度為海拔90米,與現時的限高一致。 另一份規劃條件圖草案涉及鄰近西坑街一幅面積為6,019平方米的私有土地,規劃用途為「非工業」、樓宇最大許可高度為20.5米。據悉,該土地此前曾有足球場等運動場地,現時則為停車場。 此外,公示的草案還包括新城填海A區及E2區的兩個地段,其中A區一副面積4,182平方米的國有土地計劃興建社會服務大樓,樓宇最大許可高度為50米;E2區一幅面積1,504平方米的國有土地就計劃興建壓縮天然氣加注站。
特區政府將從超額財政儲備中撥出 600 億元成立澳門投資發展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有學者建議可參考新加坡主權基金GIC 及淡馬錫的運作模式,同時也提出特區政府設投資基金是朝資產多元配置的原則操作,投資回報以高於通脹為目標。
行政長官崔世安今年4月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回應議員葉兆佳有關澳門投資發展基金的組成情況時指出,特區政府今年設立澳門投資發展基金,以期提升財政儲備的收益,並計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涉及本澳的合作項目。 崔世安表示,澳門特區得到國家大力支持,可以全力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令本澳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方面,特區政府經政策分析後,澳門會具體參與的項目涉及49項,當中需要本澳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和合作。特區政府具備能力成立澳門投資發展基金,有利於提升財政儲備收益,讓財儲多一個發揮作用的渠道。 澳門投資發展基金屬公共行政架構以外獨立公有的公司實體,以市場化和商業化模式運作,但有別於現時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具有保本、保息及可退場等優厚條件,投資發展基金相對要承擔市場風險,希望透過設立基金投入大灣區合作項目,可以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並向澳人提供更多元的就業機會,令澳門更健康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