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將於明年啟用,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員流動,行政長官賀一誠前(16)日在立法會發表下年度施政報告時透露,正與內地洽談澳門單牌車能進入廣東省範圍行駛,對方持開放態度。另一方面,廣東省政府亦正研究進一步放寬澳門單牌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內地,並就《廣東省關於澳門機動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內地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進行為期十日公示,公開徵求意見,公示將於明(19)日結束,然後就公眾意見作總結。 正在公示的《管理辦法》容許澳門機動車申請臨時入境機動車牌證,在有效期內可以在廣東省全域行駛及多次入出,但停留期限不得超過牌證有效期,每次入境後在內地連續停留不得超過30天,每年在內地累計停留不得超過180天。管理辦法所稱「澳門機動車」,是指在澳門登記並領取有效牌照,車長在六米以下且座位數不超過九座(含駕駛人座位)的非營運小型載客汽車。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十四五」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澳門將把握機遇,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及珠海市共同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深化與橫琴在旅遊、科創、民生等各領域合作,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逐步完善澳門單牌機動車入出橫琴政策措施,研究推動澳門車輛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進入廣東行駛,進一步便利澳門居民進出內地。 橫琴試點限制大申請不足一半 目前澳門單牌車入內地以橫琴為試點,雖然配額持續增加,但仍有所限制,在橫琴可行駛範圍也較小。澳門單牌車入出橫琴由2016年12月實施,申請總量從第一階段400部擴大到2,500部,去年12月更試行對入出橫琴澳門機動車核發電子車牌,臨時入境號牌採用電子車牌形式核發,並進一步簡化辦理流程,臨時號牌有效期從三個月延至一年。今年7月更將配額總量由2,500個增至5,000個,截至今年6月底,廣東省累計向2,283部澳門機動車發放入出橫琴車輛牌證,申請數量仍不足配額總數的一半。 珠研准旅遊電召單牌車入琴 另外,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方案》有關要求,珠海橫琴新區正在研究推動分階段地有序放開澳門旅遊營運車輛、電召車、公務車等澳門單牌車入出橫琴。廣東經與澳門特區有關部門溝通達成初步意見,將基於現行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政策,在維持當前限額總量條件下,新增放開澳門旅遊營運車輛、電召車、公務車等單牌車牌證,暫時僅限於橫琴島內行駛,由於政策涉及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政策法規多項調整,有關部門正按計劃協調推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表示,香港特區政府由下周一(23日)起實施「回港易計劃」,即在香港《若干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下香港居民從澳門或廣東省回港豁免檢疫計劃,在澳門合資格香港居民可於今日起在香港政府的相關網頁預約。 香港接受澳門四間檢測機構作出的檢測結果證明,包括澳門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國檢(澳門) 衛生檢測有限公司、鏡湖醫院及科大醫院,有關計劃詳情可瀏覽香港特區政府新型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要求,獲得豁免隔離名額的人士,須在入境香港時提供三天內作出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如能透過澳門健康碼轉換到香港電子入境健康申報來出示有關證明,可毋須持紙質檢測結果報告,建議取得豁免名額的人士按照豁免日期預約及接受檢測。本澳的檢測結果一般可在檢測後第二天在澳門健康碼上顯示。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有關措施只適用於香港居民,且措施是單向,即任何由香港來澳門人士仍須接受14天隔離醫學觀察。此外,為加快在香港口岸的通關速度,建議取得豁免名額人士在到達香港前做好澳門健康碼轉換香港電子健康申報程序。 香港特區政府下周推出「回港易計劃」。(香港政府新聞網圖片)
澳門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上要求整治公共街市營運秩序,絕大部分意見認為要引入競爭機制,行政會已完成討論《公共街市管理制度》 草案,短期內提交立法會審議。草案建議引入競投制度取代過去抽籤制度,以及明確規定每名經營者只可租賃一個街市攤位,普遍相信措施落實後,能促使街市販商服務更加積極。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認為,毋用諱言,近年街市販商服務確實不盡人意,最為市民詬病不僅有價格管控和環境衛生問題,而且營運秩序也存在多方亟待改善地方:經營的商品種類不多、鮮活食品價格偏高、一些攤位隨意休市甚至停業,更有攤位長期空置、甚至被「租上轉租」圖利等。 儘管有關方面曾作出種種努力嘗試去改變這種狀況,依然無法杜絕劣跡,從根本上扭轉局面,關鍵在於現行經濟模式和市場活動早已超出當年本澳所使用的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和小販管理制度的涵蓋範圍,仍是分別沿用60年前的《市立市場章程》和近50年的市政條例和離島自治規約,雖然這些市政規章也經過多次修改,由於法律未予授權,故有關當局工作始終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急速發展和迫切需要,變得出師無名、執法失據。 做好退場機制 清晰懲罰 有業界擔心現時攤位經營者普遍年紀偏大,多以家庭式經營,勢單力薄,引入競投恐容易被某些財雄勢大集團插手變成壟斷經營。政府作為街市的管理者,應多方聽取意見,既要強化公共街市要保障公共利益這一原則,又要兼顧歷史的遺留問題,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未來在從抽籤制轉為競投制的過程中,應有完善的退場機制。在新規中,對租賃條件、期限設定、租權轉移、以及每年經營天數和違規處罰等,都應有明確定義、清晰界定和必要的懲處,這樣才能確保街市攤檔經營有序運行。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昨(17)日舉行的立法會全體會議上,面對議員李靜儀追問如何解決失業問題,賀一誠回應時坦言,現時的確難以解決失業問題,需要靠社會經濟復蘇,關鍵則取決於新冠疫苗幾時面世。
議員陳虹關注本澳興建5G 建設的速度及如何借助5G 應用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行政長官賀一誠昨(17)日出席立法會全體大會,就明年度施政報告回答議員提問。
立法會議員梁安琪關注當局未來如何促進疫情後旅遊市場加快復蘇,議員馬志成亦問到政府會否利用體育產業助本澳在疫後復蘇。
繼上月下旬新口岸北京街怡珍閣大廈一單位外牆僭建簷篷生鏽腐蝕連同外牆批蕩剝落塌下,砸傷一名過路女子頭部後,新馬路天通裡一棟五層高舊式唐樓金樹大廈,日前又發生批盪剝落塌下,天台外牆一塊石屎批盪墜落行人路,碎塊四濺,幸無擊中路人,加上近期南區多宗舊樓石屎剝落及氹仔連串窗框因日久失修鬆脫跌下事故,舊樓外牆維修保養問題再引起關注。 面對居民對樓宇維修意識薄弱,尤其忽略自身單位外的樓宇共同部分維修責任;政府2010年時已表示要修訂當時已沿用多年的《都市建築總章程》,引入更有效推動維修樓宇條文,保障公眾安全,但十年已過,修法工作未有寸進。 本澳現時有約5,000幢樓齡40年以上舊樓,當中3,500幢是30年以上低層舊樓,一位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曾在會議上表示,在該3,500幢低層舊樓,共有19萬多個花籠、簷蓬、花架、晾衣架等僭建物,呼籲政府正視問題,亦反映舊樓僭建問題嚴重。 為鼓勵舊樓業主關注大廈狀況及跟進保養維修,政府在2017年5月於《樓宇維修基金》轄下增設《P級及M級樓宇共同部分檢測臨時資助計劃》,(P級樓宇高度不超過九米,一般情況下不超過三層樓宇;M級則指高度超過九米但不高於20.5米樓宇,一般情況下不超過七層樓宇),批給資助範圍是樓宇共同部分天台及女兒牆、外牆、結構構件以及窗戶檢測服務。 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早前審議《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時發現,「樓宇維修基金」去年預算4,000多萬元,執行率僅58%,「低層樓宇共同部分檢測臨時資 助計劃」 更是無人申請,反映業權人多忽略自身單位外的樓宇共同部分維修責任意識薄弱。 根據《民法典》規定,樓宇維修屬全體業主責任,《都市建築總章程》規定業權人應每五年聘請合資格專業人士檢查和維修物業,但沒有法律約束力,以致在處理舊樓維修過程遇到不少困難,不少低層舊樓沒有業主法團、沒有管理公司、沒有管理員的「三無」樓宇,小業主不合作、不願承諾所屬部分費用,亦有小部分業主未能負擔大廈檢測及維修經費等,令舊樓長期失修,成為城市發展的隱患。 造成高齡舊樓安全問題原因是多方面,法律滯後,都市更新至今仍未推進,舊樓重建亦因業權比例問題困難重重。高齡舊樓數量龐大,引致不少安全問題,政府應加快修訂《都市建築總章程》,強制定期驗樓,讓業權人承擔起更大驗樓、保養責任及義務,確保樓宇安全。
第67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即將在後天(20日)至22日舉行,期間將會進行五場賽事,包括澳門格蘭披治四級方程式大賽、澳門GT盃、澳門東望洋大賽、澳門房車盃及大灣區GT盃。為確保賽事能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本屆大賽車舉行期間將會嚴格執行多項防疫措施。 大賽車組織委員會按計劃執行,於昨、今兩天(17日及18日)安排為所有參賽車手、車隊工作人員、賽道及集車區工作人員、醫療及救援人員進行核酸檢測,以保障賽事參加者的安全。而按大賽車組委會規定,來自香港、台灣地區,以及外國的車手和工作人員,在入境前須確定不是患者或密切接觸者,且在登機或入境前須出示核酸檢測陰性報告,而上述人士已完成14天的醫學觀察,在觀察期間進行了至少兩次核酸檢測,確定沒有確診才獲准參加比賽,在賽事期間,亦將遵守本澳衛生當局發出的防疫指引。 參賽戰車各種物品徹底消毒 本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參賽戰車亦已運抵本澳,並已開始進行驗車工作,運載車輛的貨櫃入境時,工作人員即時對貨櫃內的參賽戰車及各種物品進行徹底消毒,務求一絲不苟地做好每項防疫工作。 大會提醒所有參賽及現場人士,於入場時需出示健康碼、進行測溫及佩戴口罩,觀眾間須保持一定距離,場內不同區域均會增設醫療站,並已建立協調機制,處理現場突發情況。 組委會將繼續密切留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展,並根據衛生部門發出的指引適時就賽事作出防疫安排。 有關賽事詳情,可瀏覽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官方網頁www.macau.grandprix.gov.mo或下載相關移動應用程式,亦可以關注大賽車的、微信或微博。
由美國彭博媒體集團舉辦的「創新經濟論壇」16日登場,國際政商界領袖將在四天的活動期間內以視像形式就各項重要議題發表意見、交流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