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群眾遊行方陣中,共有70組彩車亮相,各式彩車外形靚麗、各有特色。例如四川彩車,兩隻憨態可愛的熊貓站在中歐班列上方,展開雙手喜迎四方賓客;廣東彩車以「揚帆大灣」為主題,彰顯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決心。據《北京日報》報道,70組彩車從昨日(2日)起陸續在北京展覽館、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園三個地方與公眾見面。另外,群眾遊行方陣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五位領袖畫像將由國家博物館收藏,並適時向公眾展出。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城樓舉行,30萬軍民同胞見證了歷史的一刻。70年風雨兼程,新中國從建立之初的貧弱,到如今的富強,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日前在國務院記者會上透露一段歷史插曲。70年前的開國大典,新中國空軍飛機有限,周恩來說,「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次」,時至今日,中國的飛機參加閱兵,再也不需要飛第二次了。 70年來,中國在教育、經濟、外交、軍事、科技、文體及民生發展上實現飛躍式的成長,窮困幾千年的中國人民,將在2020年全面邁向小康。70年在歷史長河之中不過彈指之間,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宏願,如今已經實現。「盛世,如你所願」。
全世界鄭重宣布,佔人類總數四分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1949 年10 月1 日下午3 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著,毛澤東按動電鈕,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新中國的成立,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報將從外交、經貿、金融、教育、科技、民生、文體,以及本澳參與祖國發展等層面,來回顧新中國成立後的光榮時刻,一同慶賀祖國的光輝成就。 (採訪、撰稿:李袁木、李世達)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生產不斷提升、工業製造走向高端、服務業呈現多元繁榮以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隨著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大幅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得以顯著增強。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既貢獻了中國智慧,也展現了大國擔當。 採訪、撰稿:李袁木、李世達
一個國家是否強盛,不僅體現在經貿與外交方面,更體現在文化與體育上,一個國家的文體國力,不但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世界認識的第一張名片。強盛的文體國力,不僅需要物質的建設,更需要精神的建設,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基礎之上。文化興則國興,體育強則國強,新中國成立70 年來,文體發展取得的成就,同樣值得驕傲。 回首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經濟落後、條件有限,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文化產業羸弱匱乏,體育和電影領域也處於剛起步階段。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改革開放重大決策給中國帶來了活力。中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世界漢語熱逐漸興起,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碩果累累,電影文化和產業繁榮發展,民眾獲得感顯著提升。到今天,無論走到世界哪一個角落,都能看得到中國面孔,聽到中文交流,甚至中國的電影、文學、音樂與體育英雄,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 採訪、撰稿:李袁木、李世達
17世紀初荷蘭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誕生時,中國還處於明末清初的亂世之中。400多年後,直到第一張「飛樂音響」股票面市,新中國才有了現代資本市場。1986年11月,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范爾霖(John Phelan)到訪中國,向鄧小平贈送了可自由出入紐交所的徽章。作為回禮,央行向范爾霖贈送一張「飛樂音響公司」股票。范爾霖很開心,幾天後他來到上海,在當時僅有的一個證券營業部裡辦理了過戶手續,還稱自己是「中國上市公司名副其實的股東」。這件事獲得了全球媒體的強烈關注,也是這一刻,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即將開啟不同凡響的征程。 採訪、撰稿:李袁木、李世達
祖父是文盲,父母是初中畢業,而這一代則是大學畢業,這樣的一家三代或許是新中國家庭普遍的情況。很難想象,如今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投入社會,但是在70年前建國之初,全國有80%人口是文盲,當時過低的文化水平,甚至成為民族發展的重要阻礙。 70年來,中國教育發展從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到實施《義務教育法》,到全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新中國的教育普及,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建國之初,高等教育入學率僅有0.26%,到今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已達48.1%,意味著即將有一半以上適齡人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需要200年時間才能走完的歷程,新中國只花了70年,新中國的教育發展不但已是世界矚目的成就,也為世界教育公平進程貢獻了寶貴的經驗。 採訪、撰稿:李袁木、李世達
如果將70年的時光,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比較,或者是與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文明相比,70年恍如滄海一粟。不過,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上來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科技發展成就,絕對可稱為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兩彈一星、雜交水稻、載人航天、C919國產大飛機、「天眼」、全球第一的超級電腦、5G、AI等一項項傲人成績,讓中國實現從追趕、比肩到領跑的超越,不但成為世界矚目的科技強國,也確確實實的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 從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列車半日往返千里,到首台千萬億次計算能力的「天河一號」,到5G開啟商用,半秒下載一部電影,憑藉著科技發展,今日的中國一小時能創造百億國內生產總值、生產1.5億斤糧食、處理600萬件快遞,這樣的「中國速度」,仍在不斷創造奇蹟。 採訪、撰稿:李袁木
1949—2019,是國的70年,是家的70年,也是普通人的70年。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人民的生活品質一步步得到改善。從建國初期只能「有啥吃啥」,一衣穿多季,到今天「吃啥有啥」,一季穿多衣。從「騎著毛驢上北京」到「復興號」列車風馳電掣,穿梭在華夏大地。經濟發展、國家強大令無數人的命運得到改變,生活更加幸福。70年說遠不遠,回顧歷史,重溫中國的發展歷程,就能清晰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巨變。 採訪、撰稿:李袁木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就此改變了全體中國人的命運,遠在1,986公里外的澳門,人心也在各自澎湃著,為巨變的到來而激動。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外交上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承認一切外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是對港、澳,基於其歷史和特殊地位,以及當時國際形勢上的需要,作出「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決策,但是對於香港、澳門涉及主權的問題,中央政府從未有過絲毫動搖,收回港澳領土主權的決心堅若磐石。 新中國成立70年,澳門回歸祖國20年,但是澳門與祖國的聯繫沒有一刻間斷,澳門跟隨著祖國的發展而脈動,也為新中國的繁榮壯大貢獻了自身的力量。 採訪、撰稿:林嘉欣、李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