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1)日舉行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况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介紹,回顧過去五年,工業和信息化的成績非常顯著,其中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對世界製造業貢獻的比重接近30%。肖亞慶更强調中國將全面開放一般製造業,並有序放開電信領域外資准入限制,吸引更多的外資高端製造業項目落地。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昨(1)日在上海簽署C919大型客機購機合同,這也是國內大飛機C919在全球的首個正式購機合同,東航將成為全球首家運營C919大型客機的航空公司。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於近期發表《2020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對美國侵犯人權的狀況進行揭露。
位於香港尖沙咀K11 Musea商場內的餐廳「名潮食館」上周被通報爆發群聚感染,淪為重災區,相關感染群組不斷擴大,截至昨(1)日,已累計48人染疫。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下午到商場視察後表示,初步分析該群組有兩個可能的傳播途徑,最有可能是透過短距離空氣傳播。
國家統計局昨(28)日上午發布《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下稱《公報》),亮出去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成績單」。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為《公報》作評讀指出,2020年是內地十三五收官之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0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大關,較上年增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預計全年人均GDP 72,447元,比上年增長2.0%。由此,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0,000美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7%,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力量。
中國海關總署上周五(2月26日)發布公告,自今日(3月1日)起暫停進口台灣的鳳梨(菠蘿),指因多次從進口鳳梨中驗出有害生物,為從源頭防範植物疫情風險,因此採取這項正常措施。
內地吉林化纖公司在27日晚間9時30分發生高壓電纜短路停電,造成一處生產車間的排風設備停止運行,導致多名工人吸入有毒氣體,造成五死八傷。
香港警方昨日(2月28日)正式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落案起訴47名曾發起及參與去年民主派初選人士,總共39男八女,年齡介乎23至64歲,包括有份協調初選的港大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民主黨黃碧雲和林卓廷、社民連岑子杰、以及參與選舉的商人林景楠、西貢區議員范國威(圖)等。各人到警署報到後,被通宵扣留,並於今日上午11時後於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歐盟駐港澳辦事處發表聲明,表示極關注事件,要求立即釋放被捕者。
全國兩會即將於本周四、本周五展開,兩會回歸往年3月初舉行的慣例,象徵著中國很大程度上已經擺脫疫情的影響,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常態。2021年是 「十四五」 時期的開端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年。而在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後,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已達成,接下來如何促進疫後復蘇,進一步提升經濟總量、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脫離貧困這項經歷數代人民奮鬥的目標終於在這一年完成,不僅根本性地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國家的戰略性目標也將由此產生深層的轉變。中共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個五年規劃(十四五),以及2030年的遠景目標建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為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到2030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相較於十八屆五中全會設定了 「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定量指標,十九屆五中全會並沒有為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設定總體目標,反而在人均GDP上提出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甚麼概念?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發達經濟體的人均GDP平均約在40,000美元以上,假設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這個數字的一半,差不多也等於要中國在15年內翻一番。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0,000美元。而從目前的人口增長率趨勢來看,人均GDP增速將與GDP增速高度接近,要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仍是必然要素。 去年受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影響,國家並未設定具體的GDP增速目標,今年疫情總體受控,兩會如期舉行,是否會恢復設定增長目標仍未可知,不過外界 均普遍看好今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投資銀行高盛上月估計,今年中國經濟將實現8%左右的增長。然而,穩定就業、擴大內需或許是比追求GDP目標更切實的工作。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需要恢復疫後經濟的穩定,增長速度不僅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國際疫情;要追求邁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首要仍是提升國內消費,這也與 「六穩」 、 「六保」工作高度相關,今年兩會提出甚麼樣的目標,將決定 「十四五」如何開局。
外交部駐澳新任特派員劉顯法已抵澳履新,行政長官賀一誠上周五(2月26日)在政府總部與劉顯法會面,雙方就澳門特區的涉外事務、加強澳門居民愛國愛澳意識等議題交換意見。 賀一誠歡迎劉顯法特派員抵澳履新。他指出,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1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澳門特區在涉外事務、與多個國際組織和機構交往等方面,一直得到外交公署支持和協助,裨益澳門特區的對外交往及長遠發展。 特派員劉顯法表示,雖然剛到澳門,但對澳門印象深刻,城市繁華、有序、祥和、美麗。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中央政府和內地支持下,在歷任行政長官、特區政府和有關人士共同努力下,創造了「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範例。行政長官就任不久,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果斷決策、沉著應對,帶領特區政府精準施策,實現澳門零死亡、零社區感染、零醫護感染,成效顯著,並有序組織恢復經濟社會運行。 他又表示,將在歷任特派員所打下的基礎上,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維護好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防止外來勢力干預,落實好中央管治權。同時,外交公署將積極盡其所能,進一步支持推動特區對外交流合作,提升澳門的國際影響力。踐行「外交為民」理念,為澳門同胞提供更優質領事服務。 他續表示,外交公署繼續與特區政府一起,繼續深化市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他還表示,澳門具備很好的優勢,可以更好發揮,積極推動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及盛事在澳門舉辦。 外交部駐澳新任特派員劉顯法(左)與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政府總部會面。(新聞局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