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區人大政協兩會積極建言

提案澳門中醫藥產業及金融業發展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其中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周五(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議程之一是審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草案提出,支持澳門豐富世界旅游休閒中心內涵,支持粵澳合作共建橫琴,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功能,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澳門發展中醫藥製造、特色金融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多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案就澳門的中醫藥產業以及金融發展問題,並積極建言獻策。 鍾小健等冀橫琴規劃粵澳大健康產業園 委員鐘小健、賀定一、溫能漢、歐安利、黃如楷、吳培娟等聯合提案,建議規劃建設粵澳大健康產業園,包括由中央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粵澳兩地政府緊密合作,充分發揮澳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橫琴國家級開發區的政策優勢,做好大健康產業建設的頂層設計;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背景,全面規劃粵澳大健康產業園建設方案,並盡早上報審批實施;粵澳兩地政府針對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進行研究,前瞻性地以政策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加快已經運作十年的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發展進程。 何潤生冀構建灣區中醫藥協調機制 委員何潤生關注澳門中醫藥在大灣區發展問題,他提案建議構建大灣區內的中醫藥協調機制,加強三地中醫藥行業的合作與研究資源共享等,積極發揮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優勢,共同提升三地中醫藥水平;建立一套大灣區中藥材的標準體系,例如訂立相應中藥製造的制藥規範、質量標準、明確中藥的化驗檢測鑒定體系、統一相關的驗測認證與運銷程序等。 張明星:創建中醫藥健康旅遊平台 委員張明星同樣關注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他提案建議打造全球中醫問診網絡平台;打造中醫四診儀設備共享平台;創建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共享平台;打造全球中藥材交易網絡平台;創建國際(澳門)中醫藥健康旅遊平台;發展國際(澳門)中醫藥商業保險。 盧偉碩:創新中醫藥產業發展模式 委員盧偉碩的提案中,希望創新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模式,包括建議加強基層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學完善、符合中醫規律特點的考核評價標準體系;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中醫標準化;發展具有各地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 陳錦鳴:促琴澳投融資便利化 委員陳錦鳴提案建議粵澳合設金融監管委員會,逐步推動監管規則趨同;促進琴澳投融資便利化,進一步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加快推進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 周錦輝:建國際現貨商品交易所 委員周錦輝建議政府在澳門建立國際現貨商品交易所,包括建議該國際商品交易所採用人民幣結算,一方面通過推動在澳門建立人民幣清算中心,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通過借助澳門「一國兩制」的優勢,助力國內「走出去」的企業實現國家國際貿易合作,並為建設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開展積極探索和有效實踐。此外,亦可結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統籌灣區各商品區域交易中心的錯位發展。 劉雅煌:建國際數位資產交易中心 委員劉雅煌同樣關注澳門金融業發展,提案建議建立國際數位資產交易中心,錯位發展金融科技產業;支持總行設在澳門的銀行發展壯大,形成輻射效應等。 何敬麟等建議支援陝澳中醫藥產業建設 澳區人大代表何敬麟、施家倫、高開賢、蕭志偉、林笑雲聯合提案,建議支援陝澳中醫藥產業建設,助力澳門「全球中醫藥數位化價值儲存基地」發展,包括提出支持澳門行業協會聯動各道地中藥材產地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主持產業發展戰略及發展研究;為產業建設給予國家政策及國家基金支援;支援澳門建設「全球中醫藥數位化價值儲存基地」等。 高開賢:拓寬跨境綠色融資渠道 澳區人大代表高開賢提案研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拓寬跨境綠色融資渠道,包括建議拓寬綠色金融融資管道,研究單獨設立跨境信貸額度;請人民銀行研究出台支持地方政府發行綠色債券的措施;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產業投資基金。

08/03/2021
31007

底線思維 展現自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式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為6%以上。作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復蘇前景更為樂觀,但仍要面對多方面不同的挑戰,6%的意義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讀。 去年中國GDP增速雖然大幅收窄至2.3%,仍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有效的疫情防控為更好的復蘇奠定基礎,加上去年的低基數效應,外界對今年中國的增長有樂觀的預期,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增長8.1%、世界銀行預測7.9%,因此當李克強6%以上的目標出爐時,不少意見認為是保守、低於預期,認為中國將非常容易達到這個目標。 實際上,「6%以上」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體現的是複雜環境下的底線思維。這說明了中國不再追求強刺激,而是追求一個更加穩定、循序漸進的改革模式。新一階段的發展,不單單追求高增長,而是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品質,更關注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更需要新的經濟活力。 必須看到的是,儘管國內疫情相對穩定,中國仍然受到海外疫情很大的影響,國際局勢更加複雜化,國內加大發債的反彈期將到來,債務風險不容忽視,中國確實需要一個更穩妥保守的發展目標。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64次提到「穩」字,今年赤字率擬降至3.2%左右,計劃減少地方政府發債規模,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都是「穩」的體現。 長遠看,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中央並未如「十三五」時期訂定年均增長目標,而是要求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反而為失業率訂定了指標,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勞動生產率增速超過整體GDP增長。還計劃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9年的60.6%提高到65%。這體現了從追求總體發展到追求個人發展的轉變,唯有每個人的生活都好起來,才算是真正的「達標」。 封住下線,不設上限,或許將成為「十四五」時期的新常態。中央政府將更加關注「質」的改革。更有品質的經濟發展包括對節能減排的承諾,經濟創新的承諾,減少發展不均衡的承諾,因此「6%以上」的新征程,所要承擔的風險與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在中共即將迎來百年慶典之際,對人民許下的承諾正在一步步實現。

08/03/2021
3207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