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牙膏」式銷售

樓價上漲的隱形推手

市場上發展商對樓盤銷售的競爭手段有很多種,譬如在付款方式上做文章,將付款期限延長,或是附帶一些額外折扣來吸引客戶。但現時發展商在推出新盤時往往不會一次性全部退出,而是公開一小部分觀望市場反應後再決定是否推出剩餘的單位。這種銷售方式稱為「擠牙膏式」,雖說可以為發展商測試市場水溫,但對買家來講則是帶來了負面影響,譬如樓價的上升。 [文] 早在去年,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馮志強就表示過樓市並不健康,已脫離了一般澳門居民的收入負擔範圍。他表示,發展商推盤大部分都是「擠牙膏」式銷售,每次僅推出少量單位,同時地產代理派員工去看樓以營造供不應求的聲勢。這樣子的狀況無論是對投資者亦或是用家來講多少都會帶來心理上的刺激,害怕買不到樓,從而帶來樓價上升的影響。這種銷售對於發展商來講其實是一種測試市場熱度的方法,拿出一小部分的貨源試水溫,觀望樓市對此的消化程度及買家的購買力如何。而無論市場反應如何,發展商都可以保持可進可退的應對方式。這樣的銷售方式對買家帶來大面積的心理陰影及消極影響。 小題: 「擠牙膏」式銷售促成炒樓行為 現時這種「擠牙膏」式銷售正是流行時,不少發展商在樓盤開盤後採取分批銷售,這亦被稱為「間息式營銷」手法。往往在樓盤開工時便已建好售樓部對有意向的購樓者實行內部登記,由於登記的樓價相對優惠,登記者往往趨之若鶩。待發展商領到政府開售許可後僅公開部分單位元元,令沒有登記的買家造成恐慌心理,擔憂買不到樓。事實上,作為樓市銷售行為,這種「擠牙膏」式並無過錯,但該方式造成了樓市供不應求的假像,促使買家產生恐慌心理,無形中推動了樓價的上漲,亦促成不少投機者的「炒樓」行為。

18/07/2018
6046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