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完成討論《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草案,建議在零售行為中不得無償提供塑膠袋。 (鍾佩欣攝)
譚偉文(右)預計制度實施後,可減少不少於50%棄置膠袋。 (鍾佩欣攝)
根據環保局2017年發布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本澳每人平均每天產生2.16公斤固體廢物,己超過鄰近地區。澳門由2008年起,固體廢物一直有增無減,而當中有23%為塑膠。過往坊間團體多次促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實行「全面禁塑」,惟政府於2015年推行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作公開諮詢後,已再沒下文。事隔四年,《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草案終於出台,法案建議實行膠袋徵費,建議商戶收取每個膠袋一元的費用。
行政會昨(14)日表示已完成討論《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草案,建議在零售行為中,必須以有償方式向他人提供塑膠袋。至於每個塑膠袋收取價金則由行政長官批示訂定。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表示,過往特區政府進行了《推行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之制度》的公開諮詢,所收集的2,000份意見均表示認同濫用塑膠袋的情況較為嚴重,且同意對零售行為中提供塑膠袋實行「膠袋徵費」的管制措施,政府曾提議每個膠袋收取一元的費用,均獲得大部分市民同意。
未包裝食品藥品 冷熱食物可豁免
法案中亦設有例外情況,尤其是基於衛生及安全理由,規定用於盛載未事先包裝的食品或藥品、非氣密包裝的食品或藥品、應保持在冷熱狀態的食品或藥品等得以無償方式提供塑膠袋。也就是說,上街市買菜、食肆購買餐點,還是能提供免費的塑膠袋。
法案規定,如違反限制提供塑膠袋,將被科處澳門幣1,000元罰款;如違反合作義務,則科處澳門幣10,000元罰款。
膠袋費用 商戶「自袋」
列席的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表示,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約有1,400噸固體廢物,其中約23%為塑膠物料,當中則有13%為塑膠袋,當局保守估算法案實施後可減少不少於50%棄置塑膠袋。同時參考鄰近地區經驗以及行政成本問題,因此建議商戶提供塑膠袋而獲取的費用,將由商戶「自袋」。譚偉文續稱,在法律頒布90日的過渡期內,將會與其他相關部門做好宣傳工作。
市民:慢唔緊要,最緊要肯起步
談論多時的「膠袋徵費」終有眉目,市民大眾都表示支持,認為如收費一元較為合理,相信可防止個別市民「亂攞膠袋」,藉此提高自身「減塑」意識。向來都會自備環保水樽外出的鄭小姐(上圖)表示,街市、外賣店食肆等「濕淋淋」的東西可豁免認為合理,但直言澳門各區的斟水機不足且位置不顯眼,建議政府可於公共場所設置更多斟水機,推出不同的環保政策,助力構建綠色環保社會。
相比鄰近地區「膠袋徵費」早已推出,市民鄭先生則認為「慢唔緊要,最緊要肯起步」,他指出,澳門各間賭場浪費塑膠較嚴重,數量龐大的飲完即棄的膠樽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認為政府可藉賭牌競投,要求加入規管控制博企塑膠棄置量,履行基本企業責任。
指收費一元不合時宜 陳俊明籲政府設檢討期
經過漫長等待,澳門終於催生出一部限塑法律,長年致力推動環保工作的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表示,法案最低限度限制了超市及商店派發膠袋,踏出了第一步,至於可以「減幾多」,他對此仍然有保留。他呼籲政府不能在立法後就自滿,建議為法案設檢討期;又認為膠袋收費金額定為一元,已不合時宜。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建議政府或商戶可提供環保袋租借服務,提高減塑效益。 (資料圖片)
陳俊明指出,香港在三年前已將膠袋徵費定價為一元,而法案由諮詢至今已經過多年,以澳門的通脹水平、生態成本而言,今時今日不可能仍然沿用香港三年前的收費標準,建議定價最少應該為兩元,甚至更高。政府亦未就法案設立檢討期,檢視法案成效,他建議設檢討期為每四至五年,待市民慢慢適應後再進行檢討,並考慮提高超市及商店的膠袋收費。
建議商戶提供租借環保袋
除了膠袋徵費,陳俊明提出幾項配套建議,譬如由政府或商戶斥資提供環保袋,市民按上押金便可使用,返還袋子即可退回按金,如此亦不怕市民會濫借環保袋,或者不予歸還。另外,陳俊明留意到超市每日都會造成大量紙皮箱的出現,建議商戶和市民可以善用紙皮箱盛載商品,讓紙皮箱在被回收前再發揮最後價值。
收費
經已包裝的食品、藥品、物品,不得無償提供塑膠袋。
豁免
未包裝食品、藥品、非氣密包裝食品、藥品,應保持在冷熱狀態的食品或藥品,得以豁免。
兩岸四地限塑措施
台灣
2002年7月1日起禁用厚度低於0.06毫米的塑膠袋,百貨、超市、超商不得無償提供塑膠袋,至少收費新台幣一元。2018年起擴大至麵包店、洗衣店、飲料店等七類商家;台北市、新北市之超市、超商、賣場不得販售塑膠袋。
內地
2008年6月1日起,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塑料袋,超市、商場、市場不得無償提供塑膠袋,收費人民幣0.2至0.5元。
香港
2009年7月7日起,購物膠袋會收取不少於港幣五角的費用,2015年4月1日起全面推行膠袋稅。實施膠袋收費時,因食品衞生理由而使用的膠袋可獲豁免收費。
澳門
2008年討論至今尚未推出,規劃膠袋收費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