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職追夢 自費參賽

「由我們開始去改變」
08/03/2019
19766
收藏
分享
「由我們開始去改變」
「由我們開始去改變」

談嘉斌 舞蹈運動員(左)、黃詠琳 舞蹈運動員(右)

2017年為澳門體育舞蹈運動勇奪首面獎牌的黃詠琳及談嘉斌凱旋,體育局局長潘永權親自迎接。(資料圖片)

2017年9月,一對澳門雙人舞蹈運動員黃詠琳及談嘉斌,在土庫曼什哈巴德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室內暨武術運動會」體育舞蹈中的維也納華爾茲舞項目奪得銅牌佳績,在澳門體育舞蹈歷史中立下里程碑,亦令社會詫異,原來澳門運動員都可以在國際賽事中取得佳績。原以為兩人的體育生涯從此一帆風順,誰知阻礙其發展的不是運動員最怕遇上的傷病,而是欠缺資助及練習場地。

根據「精英運動員培訓資助計劃」,精英一級運動員的個人項目每月8,000至25,000元,隊際或團體項目每人每月5,000至14,000元;精英二級運動員的個人項目每月5,000元至15,000元,隊際或團體項目每人每月3,000至8,000元;而精英三級運動員的個人項目每月1,500至3,500元,隊際或團體項目每人每月1,000至2,000元。

教班維持日常收

黃詠琳及談嘉斌表示,取得「亞室運」銅牌成績可以得到每月15,000元的津貼,不過體育局則以體育舞蹈不屬於來屆的亞洲運動會中的項目,因而津貼減半,每人每月僅得7,500元的津貼。兩人笑言,以全職來算,津貼難以滿足日常生活開支,惟有靠教班來維持收入。

兩人都認為,政府現時對運動員的支援遠遠不足,尤其對於經常要到外地比賽的二人而言,每月7,500元的津貼根本是杯水車薪。「單是訓練鞋就要一兩個月一對,女舞者比賽用的裙動輒10,000元,加上每次出外比賽的費用都需支出」。

單是去年出戰羅馬尼亞的賽事,每人就耗費50,000元,而政府對於賽事的補助,最為運動員詬病。「政府要求提早很多去遞交賽事資料,但實際上很多賽事要到舉行前一兩個月才知道安排,連出戰香港的賽事,政府亦只補貼一半的交通費用」。

「買兩個啞鈴舉下」

除此之外,政府對場地、設施的支援亦近乎零。談嘉斌表示,數年前曾入紙申請增加「澳門蛋」的設備,但一直沒有回覆,最後只好到拱北「買兩個啞鈴舉下」,場地的不足更為嚴重,平常只有協會的場地或射擊館的場地,射擊館的場地雖然免費,但卻要與其他項目分享,而其他場地就要自費租用。兩人坦言「政府可以補貼場地已經好好」。

原本任職警察的黃詠琳在2017年比賽獲佳績後毅然選擇停職追夢,「未諗會唔會做返警察,因為自己都喜歡這項運動,所以辛苦都繼續,不讓自己有遺憾」。放棄高薪厚職,二人都對全職運動員的未來不樂觀,但仍會鼓勵後輩嘗試,「要由我們開始去改變」,希望略盡綿力改變澳門體壇的困境。

欠缺培訓機制 浪費運動員天賦

二人亦希望政府能更重視培訓運動員,其實現時不少年輕體育舞蹈運動員都已有不下十年經驗,但政府對訓練的支援就只有每年的習訓,而最能鍛煉運動員心智及信心、提升競爭水平,就要不停比賽,「不少地方是無論有沒有成績都先培訓你,澳門是要你有成績才開始培訓,這樣就太遲。香港、日本、韓國,由少年組開始就出外比賽、集訓等」。但在澳門,要參與更多賽事,只可以自費,令不少有熱情有天賦的運動員難有發展。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