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劉銘鏗

彈紙之間
17/05/2016
38923
收藏
分享
彈紙之間
彈紙之間
彈紙之間
彈紙之間
彈紙之間
彈紙之間
彈紙之間
彈紙之間

細個時收到立體卡會開心得睡不著,因為打開的瞬間總是充滿驚喜。早前「2016澳門圖書館周」邀得香港立體紙藝(Pop-Up Art)設計師劉銘鏗,教大家自製立體書講故仔,既可由平面的書本彈出,亦能收摺自如,活像紙界的變形金剛。

神父自言講故事唔叻,全靠立體書幫手令故事變得生動吸引。(互聯網圖片)

大學主修宗教研究的劉銘鏗,綽號「神父」,但並非神職人員,除了擅長立體紙藝外,其實也是舞台燈光設計師。神父在學期間已開始參與戲劇製作,興趣使然,後來報讀香港演藝學院的燈光設計課程。「2003年有機會讓我負責講故事,便造了本立體書配合演出。」初時簡單的機關和構圖是靠看書和影片自學得來,用量角器左量右度,神父笑言為了參考坊間立體書的結構,差點要把它們逐一拆開研究。

為了不浪費,神父用再造紙製作「Nice Day」卡,意義深遠。

一書走天下

立體書劇場最多容納20名觀眾,規模雖小,但創作的空間其大無比。「我只要翻一頁便能帶他們飛到外太空,跳來跳去講不同的故事。」毋須舞台或道具等額外的編排,即可隨心所欲的說這說那,這就是立體書奧妙之處。有人誤解立體書劇場的觀眾只得細路哥,神父直言:「我從不設限也沒想過哪些主題適合大人看,哪些是小孩看。」因此他的創作主題包羅萬有,如《善水怪婆婆》和《一眼思淚》等,包含日常瑣碎事、311海嘯,甚至是「雨傘運動」等時事元素,「莫睇小細路,他們的政治觸覺不比大人差。」

在創作生涯中最讓他稱心滿意的立體書,是2014年在台北上演的《日常生活》,內容講述看似平淡的生活漸趨崩毀的過程。他獨挑大樑,一人翻閱50多頁的手製繪本,沒有半句台詞,配合手電筒營造的光影效果和現場音樂,由觀眾在心裡為自己說書,長達逾20分鐘的靜默時刻結束,有觀眾感觸落淚。神父總會在故事中加入他對生命和時事的看法,透過立體書讓演出跨越地域和語言界限。

紙雕也是神父的撚手技藝,「香港話劇團」的劇季宣傳冊是最新的得意之作,結合光影和紙雕創作的海報,生動有趣。

機器不及人手

從幕後跳到幕前,想必不易,不管是故事創作還是道具、構思和演出等,幾乎由他一手包辦。「有時都幾辛苦,因為要自己一個在房間不斷計數和繪圖。」要造立體書首先要確立主題,還要計過度過,並以白紙試造兩至三個模型,嘗試能否開合、組裝,才會真正落手造。立體書可小至A4紙,大至一層樓高,不管是剪裁、摺疊和繪圖等都相當繁複,但神父仍然樂此不疲,又常把「幸運」二字掛在口邊,認為是運氣把興趣成就為職業。

「其實我細個都幾宅!」不過「宅」在家中不是打機而是做手工,自認個性內斂的他說:「我連削蘋果皮也要削到剛好皮肉分離,不多不少。」也許是這種執著使他著迷於立體書和紙雕的世界,而且喜歡向難度挑戰,儘管是刁鑽的轉彎抹角也難不到他,還堅持用手一刀一刀切割紙片,可是鐳射切割機不也能做到嗎?神父解釋說:「人手比機器切割得更細緻。」他指用手感受紙張的溫度,可以顧慮它的可行性而進行調整,但機器不能。

立體紙藝設計師劉銘鏗用童真的方式說故事,把書的空間放大至觀眾眼前。(李國星攝)

紙輕情義重

他深信為死物注入情感還能散播正能量,於是開班教授孩子用紙創作自己的故仔,上月神父應「2016澳門圖書館周」的邀請開設《Pop-Up故事工作坊》,「在開始前會先請小朋友熱身,叫他們模仿書本的開合,讓身體動一動。」工作坊不是只有剪貼畫畫嗎?原來他希望用遊戲方式令孩子投入氣氛中,然後繪圖和著色全交由孩子話事,「與其叫他們剪剪貼貼,我較喜歡他們加入自己的特色。」

根據以往教學經驗,他注意到香港的家長較害羞,通常會坐在教室的後方監察孩子的進度。因此,今次澳門場加入難度高的步驟,使家長有機會協助孩子,他笑說:「家長成了助教,反倒讓我輕鬆點。」幾年前他開始隨身攜帶有「Nice Day」字樣的立體小卡,每當遇到窩心的人時便送上小卡,如巴士上讓座的陌生人。「這可以是嘉許或感謝之意,也歡迎他把卡傳送開去。」神父指當中的誠意和細膩能使人會心微笑,不是區區幾個Emoji就能代替。

工作坊經常爆滿,上月舉行的澳門場也不例外!(相關機構圖片)

去年為香港舞團「動藝」擔任布景設計,創作出足足有六呎高的立體書布景,是神父歷年來造出最大的立體書。

神父利用簡單原理便能做出立體書,他認為讓孩子無拘無束地創作才最重要。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