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文革小組」起草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五一六通知),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文革期間,估計有數百萬人被逼害致死,中共官方也定調,「文革是一場導致嚴重災難的內亂」,但民間仍不時有活動推崇文革。在香港,曾當過「紅衛兵」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表示,「對文革的曲解,是因為缺乏理性討論」,認為放寬言論空間有助防範極左思想。
於2013年在香港成立的毛澤東思想學會,在《五一六通知》50周年前夕舉辦座談會討論毛澤東思想,會長林敏捷昨日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學會成立的目的,是要在香港宣傳毛澤東思想,為毛澤東「申冤」,他稱外界對文革的評價,是在毛澤東身上潑髒水,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更證明毛澤東的正確。他認為,文革期間出現武鬥的悲劇,是因為「走資派」為了保護自己,挑動「群眾鬥群眾」,因此罪在「走資派」。
1966年,中共已故領袖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CFP圖片)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五一六通知》。(互聯網圖片)
學者:開放理性討論
對於零星要求正面評價文革的聲音,曾經當過「紅衛兵」的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昨日接受商業電台訪問時稱,文革存在曲解,是因為仍然缺乏理性討論,認為放寬言論空間、披露更多史料,有助防範極左思想。他也在接受台灣中央社訪問時說,「允許反思、研究及出版相關書籍,讓媒體及教育界討論有關問題,人們對文革的反思就會愈來愈全面,愈來愈符合歷史」,他表示,有文革經歷的人愈來愈年長,有些已去世、有些也許記憶不清,這些都將導致文革史實的消失。北京人民大學學者張鳴則稱,應該將更多文革的內容,帶入教科書中,提高新一代的認知。
文革符號如今已成了熱門商品,受到左翼青年及文藝青年的歡迎。(法新社圖片)
許多地方的舊樓房,如今還保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CFP圖片)
文革時期的批鬥大會,是對人倫道德最嚴重的傷害。(CFP圖片)
十年浩劫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中通過了由康生、陳伯達起草、毛澤東修改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五一六通知),對黨內「修正主義分子」(修正社會主義路線者)、「走資派篡權分子」正式劃清界線,發動自上而下成千上萬「紅衛兵」展開全面「階級鬥爭」,時間長達十年, 於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10月6日「四人幫」垮台正式結束。文革期間,極左派發展的批鬥、抄家、告密文化,以及「破四舊」、「批林批孔」(批評林彪與孔子)等運動,使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人倫道德、歷史文物都受到嚴重衝擊。
文革結束後,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掌權,逐步推動「改革開放」與「平反冤假錯案」,削減原本的極左色彩,走向市場經濟,開啟中國經濟飛躍的黃金時代。中共官方將文革稱為「十年浩劫」、「十年動亂」,是「由領導錯誤發動、並被有心集團利用導致的災難」。
文革在國際社會掀起一陣左翼復興的大潮,法國於1968年5月發生的「5月風暴」,引發震驚世界的大罷工、大遊行與騷亂,甚至迫使當時的戴高樂政府垮台,被視為是對中國文革的仿效。
半世紀重新脈絡化 文革符號「造反有理」
文革過去半世紀,過去驚心動魄的文革時期文化,經歷了重新脈絡化的過程,當時「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破四舊、立四新」口號標語、毛澤東圖像,甚至各種宣傳文革理念的樣板畫,在當代已經重新流行起來,各式口號貼紙、毛澤東圖樣T恤、紀念品成為景點商品店的熱賣品,文革題材的藝術展也在國際上受到歡迎。文革符號已經脫離50年前的革命脈絡,成為具有反叛與諷刺意味的政治圖騰,背後的烏托邦理念,被許多左翼青年和文藝青年視為最前衛、最民主的代表。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教授黃河清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表示,「愈是這種有政治反諷寓意的作品,在西方就愈紅」,商人就會覺得奇貨可居,他認為「這是一種融合政治性與商業性的投機」。中國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則稱,「西方當代藝術最需要的就是主題和符號」,而當今中國能夠進入西方的文化符號卻很貧乏,因此文革標語與毛澤東圖像的產品,就會被西方放大,顯示中國文化「無法自我表達」,只得被西方單方面消費。
BBC稱,當年瀰漫在中國與西方的左翼浪潮及殘酷運動的真相,如今已逐漸被淡忘,但是文革符號中傳達的「反傳統權威」意涵並未消散,對文革藝術的各種爭論也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