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園林綠化廳工作人員在步行徑兩側清疏並開挖樹穴。(蕭偉強攝)
開挖樹穴約30厘米深,樹穴裡放置好了肥料,為種植樹苗作準備。 (蕭偉強攝)
路環步行徑修復前
路環步行徑修復後
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自然護理處處長郭菲力(左)及高級技術員陳述(右)受訪介紹山林修復工作。( 蕭偉強攝)
外來物種銀葉金合歡可豐富山林色彩。
圖中可見,路環步行徑一旁的山體經過清疏,準備種植新樹苗。(陳駿騏攝)
山林修復將移除受損及衰退樹種,種植適合本澳的鄉土樹種。(蕭偉強攝)
澳門過去兩年受到多個颱風吹襲,特別是前年超強颱風「天鴿」及去年強颱風「山竹」正面襲澳,對澳門山林植被帶來嚴重破壞。市政署因應本澳實際情況,分階段開展山林修復工作,然而,最近有不少愛好行山市民反映,在路環很多步行徑兩側樹木被移除、露出山體泥土,憂慮「修復變砍樹」、造成水土流失。
其實這只是市政署園林綠化廳在風災後山林修復工作的一部分,前期需移除樹木位於地面以上部分,但樹根組織會繼續保留,待下(3)月種植新樹苗逐漸完成更替,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風險,市民毋須憂慮。
山林修復工作由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負責,園林綠化廳主要負責管理市政署轄下的公共綠化場所,包括公園、花園、濕地、山林等,同時肩負本澳自然生態研究及自然教育推廣工作,現時共管理500多公頃山林,主要集中在氹仔和路環區。
園林綠化廳自然護理處處長郭菲力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2017年「天鴿」風災後,有接近500公頃的山林受損,超過50萬棵樹木受到不同程度受損,導致離島13條步行徑被迫緊急關閉。
山林修復 大有講究
為了解風災對澳門山林植被的影響,當局委託了廣東省林業專家團隊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損樹木主要是耳葉相思、台灣相思等先鋒樹種類,原因是上述群系均屬已衰退林份,大部分受不住颱風影響而倒下或樹幹拆斷。市政署得到廣東省林業局的支持,委派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協助製定修復工作計劃。
郭菲力稱,颱風中受損的山林面積較大,無法一次完成修復,當局已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已開展步行徑兩側五至十米範圍內的修復工作,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對大約35公頃山林進行清疏、開挖樹穴、施肥等,並採購約35,000棵苗木,爭取在今年3月至6月期間完成種植。未來會視乎不同區域情況,循序漸進開展各個林區的修復工作。
增加景觀效果突出樹種
郭菲力表示,整個山林修復以天然更新為主、人工促進為輔,提倡按照適當地形位置種植適合的樹木,選擇抗風性強的鄉土樹種。以往澳門山林部署主要是以生態功能為主要考量,忽略了景觀色彩元素,第一階段修復時會種植觀花型、彩葉型樹種,又會加入果實型樹木,吸引鳥類停留,讓市民有更佳的休閒步行環境。
在具體山林修復工作方面,園林綠化廳自然護理處高級技術員陳述表示,在修復進行期間,曾有市民不解為何要將看似「仍然健在」的樹木進行移除。陳述指出,現時離島山林的主要樹種是台灣相思、耳葉相思等「先鋒樹種」,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種植,具有生長快、增加土壤養分、但壽命較短的特點。而修復過程中移除的有85%是此類樹種,其餘15%是在颱風中被吹斷枝幹、或者已受到病蟲害侵襲的樹種。
修復不影響生物多樣性
陳述又稱,從生態角度考慮,為免影響山林內動物的棲息環境,不能一次過進行太大面積的修復。第一階段山林修復面積佔整總面積約7%,是國際認可範圍。現時山林修復工作集中在步行徑兩側進行,導致森林邊緣短期內向後移,但已經為受施工影響的動物提供緩衝和躲避空間,待日後修復完成後,相信不會對澳門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經過此前的清疏工作,現時路環不少步行徑兩側都可以見到裸露的山體泥土,有市民擔憂雨季到來會造成水土流失。對此,陳述表示在修復工作中只會移除樹木位於地面以上的部分,而樹根組織會繼續保留,待新種植樹苗逐漸完成更替,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風險。
另外,是次山林修復種植的樹種有92%是華南鄉土樹種,適合本地生長,而餘下屬於外來樹種(如銀葉金合歡等)近年已在廣東省內多處用於豐富山林色彩,在環境較為惡劣地區都可以生長,相信引入本澳較為合適。同時就城市森林功能考量,有三分之二苗木具備觀賞價值,包括觀花、觀葉和觀果等類型,藉此提升澳門山林的景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