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四季,港珠澳大橋跨境汽車流量,貨車是「零」架次。(陳嘉俊攝)
李國輝受訪時直斥,本澳物流業界自大橋通車至今,仍未曾使用過大橋運貨,政府也一直坐視不理。 (專題組攝)
港珠澳大橋除為市民和旅客提供一個便捷的交通網絡,為粵港澳大灣區建構一個「一小時生活圈」,更預想可為澳門物流業帶來新機遇,但現實卻是,根據澳門海關最新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大橋跨境汽車總流量為23,574架次,當中客車流量7,465架次,輕型汽車流量16,109架次,但貨車流量竟是「零」架次。
本地物流業界人士表示,「現時珠海和香港每日都有物流的貨運業務操作,我哋只能托腮睇住珠海嘅貨源,白白地去咗香港」。究竟「零」架次背後原因為何呢?
澳門過往主要依靠海上運輸貨物,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澳門本可以聯結香港與珠海共同推進物流業發展。但澳門物流貨運聯合商會理事長李國輝接受本報訪問時直斥,本澳物流業界自大橋通車至今,未曾使用過大橋,但政府卻一直坐視不理,「我哋到現在都唔明白,點解澳門特區政府至今都唔同我哋解釋,未能開通我哋嘅物流通道」。他稱,即使港澳兩地有通車運輸條件,但物流業界也未能使用大橋,因為計劃建造在澳門人工島的物流中心至今仍未落成,而相鄰的珠海不僅沒有相關物流通關設備,甚至連通關通道也沒有,「我哋只能托腮睇住珠海嘅貨源,白白地去咗香港」。
澳門或被「邊緣化」
澳門經濟學會曾在2015年分析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珠三角西岸與香港港口的距離平均縮短41%,運輸成本和時間分別平均減少34%和39%,運輸成本的節約,或改變澳門過去主要依靠海上運輸連接香港的方式。
對此,李國輝表示,目前海運需時七至九小時,而港珠澳大橋最多僅需一小時,加上24小時通車,時效優勢比海運高好多,業界可利用大橋運輸一些較緊急或有限制的貨品。但按目前情況來看,澳門或會逐漸被邊緣化,「大家客觀睇下,我哋係咪被邊緣化,點解珠海和香港每日都有物流的貨運業務操作,你話唔係邊緣化我哋,邊個信呀」。
李國輝 物流貨運聯合商會理事長
李國輝認為,目前大橋效益較低,政府應爭取「先行先試」的機會,利用大橋部署未來經濟發展,協助業界作營商策略,「我經常都講,如果政府有甚麼溝通交流未能達到市民需求,可以透明地公布畀我哋知,我哋一起去爭取。」港珠澳大橋「轉乘計劃」手續繁複、配套不完善、普通市民只能搭乘巴士,甚至連物流運輸車都未有「入場」機會,種種因素令到港珠澳大橋的人流、車流都不似預期。澳門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指出,如果澳門政府不加快在大橋方面發展物流,很快會被邊緣化,「未來可能整個物流路線,由粵西去到東岸那邊,再不經過澳門」。
唐繼宗「都是配套問題」
對於大橋設施,唐繼宗指出,現時港珠澳大橋始終都是配套問題,他又以香港機場為例,現時澳門欠缺一些國際航線,香港正正可以填補澳門不足,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亦接近機場,如果做到「無縫對接」,可以為澳門發展到中長線市場,帶來更大經濟效益。「促進澳門利用這條大橋去發展旅遊休閒中心,就可能利用到目前澳門比較欠缺的國際航線、機場航線,可以用到香港的航空樞紐,可以發展到中長線市場」。
唐繼宗澳門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
流量不足?降低門檻
唐繼宗就港珠澳大橋流量不足等問題,直指最簡單就是「降低門檻」,加快通關便利化,但同時亦引申更多問題,例如現時大橋接駁各地的市內交通系統都還未完善,可能會造成更多壓力。他認為現時要循序漸進,在初期先試一試流量如何,通關如何,市內交通完善後,可以逐步降低使用大橋門檻。但這些問題需要澳門政府與其他兩地政府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