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新華社示意圖)
「嫦娥四號」發回的首張月球背面圖像,清晰可見月球背面的隕石坑和礫石表面。 (新華社圖片)
昨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員在緊張工作。 (新華社圖片)
「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新華社圖片)
作為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從未停止,在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達成人類史上首次登陸月球的壯舉後,50年後的今天,由中國航天局打造的探測器「嫦娥四號」,在經過38萬公里、26天的漫長飛行後,於昨(3)日上午10時26分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通過「鵲橋」號中繼衛星,向地球傳送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開啟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據央視報道,昨日上午10時15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內,隨著現場工作人員一聲令下,「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探測器的速度逐步從相對月球1.7公里每秒降為零,並在隨後進行快速姿態調整、自主避開障礙物,選定相對平坦的區域後,開始緩速垂直下降。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實施「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
將為研究恒星起源提供重要資料
所謂「月球背面」是指從地球上看不見的那一側,由於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月球自轉一圈的時間,相當於繞行地球公轉的時間,導致月球只有一面固定面向地球,而背對的那面就被視為月球背面。直到1959年,蘇聯發射「月球3 號」(Luna 3)探測器,才讓人們遠遠一窺月球背面的場景。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登陸點地形起伏達6,000米,是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撞擊坑之一,被認為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新聞發言人于國斌形容,「月球背面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屏蔽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這次探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將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
「鵲橋號」衛星「牽線搭橋」
報道指出,「嫦娥四號」在降落月球的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由於月球背面與地球有通訊阻隔,「嫦娥四號」所拍攝的照片都經由去年5月發射的「鵲橋」號中繼衛星傳回地球。中國航天局也在第一時間公布拍攝的畫面,這批照片中部分是彩色,畫面中清晰可見月球背面的隕石坑和礫石表面。
將探索月背形貌 礦物組成
載有「嫦娥四號」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於去年12月8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任務是研究與探測月球背面的形貌、礦物組成及月球表層結構、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媒體早前也透露,「嫦娥四號」上還攜帶一個裝滿種子和蠶卵的小型實驗室「微型生態圈」,希望能在月球背面進行科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