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根廷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已結束,G20一向呼籲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但峰會公報草案卻未見「反保護主義」措辭,改用比往年更加和緩的語調,明顯屈服於美國反對之下。此等現象多少反映了美中之間的角力,對照早前的亞太經合作(APEC)峰會,也罕見地沒有共同宣言的異常現象,加上美中官員在WTO會議上爆發口角衝突,更明顯地反映了當前美中關係非比尋常的微妙與複雜。
其實, 此現象十年前已有跡可尋, 十年前G20峰會成立時,已可預見到美中兩強勢將在不同的場域進行各種形式的博弈。2008年9月15日世紀金融海嘯爆發,當時的G7束手無策,可是GDP已位居全球第三的中國又一再婉拒加入G7,於是原本由20國財長組成的「財20」升格為G20峰會。從一開始,G20的權力結構或話語權,就掌握在原本G7中的老大美國及2010年即成為全球老二的中國手中。
這種「形為G20,實為G2」的本質,很快就被著名的戰略家布里辛斯基點出。但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上台之後,並未受到各方重視,反而被有意無意地漠視。其實,「G2」概念無非就是一種客觀的全球兩強之間博弈關係的描述。在某種意義上,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上任後向美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本質上即為一種「G2」概念,只是奧巴馬八年任內始終未正面回應中國此一善意訴求,換來的反而是所謂「重返亞太」及「亞太再平衡」的遏華戰略。
奧巴馬下台後,特朗普上任。特朗普2017年年底及2018年年初,分別在兩個報告中點名中國及俄羅斯為「修正主義強權」,並指出對美國安全的最大威脅已非恐怖主義及恐怖組織,而是來自於修正主義強權對美國的挑戰。也因此特朗普針對中國的言行,都採取了遠比奧巴馬任內更強硬的遏華戰略。
十年前中國進入G20,美中的變化都很快,尤其是中國,這意味著原本G20內的權力分配必然有所調整,在G20會議中的「習特會」折射出來的就是新權力分配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