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衛生中心於今年啟用。 (資料圖片)
在公私營及非牟利團體醫療機構三方並行下、病人輪候時間已縮短。 (陳宇東攝)
行政長官在立法會就《2019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會議上表示,澳門醫療系統由公營、私營及非牟利團體三者組成,當中基層護理多為免費,專科亦維持低收費標準。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秉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施政理念,採用政府主導醫療保障制度,結合非牟利和私人醫療機構的共同發展模式,是一種綜合性健康服務、三方並行發展策略,互相協同,積極提升和優化醫療保健素質,保障市民身心健康。
本澳現時採用政府主導醫療保障制度,結合非牟利和私人醫療機構的共同發展模式,衛生局於去年資助本澳11間非牟利醫療機構,為居民提供免費或收費廉宜的醫療服務,當中包括一般的中、西、牙醫門診,以及康復、家居護理、子宮頸癌篩查、心理治療、學童牙溝封閉等資助醫療服務;當局亦透過向醫療機構購買服務,為仁伯爵綜合醫院病人提供各式轉介服務。衛生局於去年共資助和購買接近70萬人次服務。
隨著本澳社會發展,求診人數不斷增加,特區政府更為著重與私人及非政府醫療機構合作,在鼓勵醫療界提供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協助分擔公營醫療系統壓力。衛生局表示,居民現時可因應自身情況和不同需要,選擇到政府、私營或非牟利醫療機構就診,當局亦持續通過購買服務、發放醫療券、直接或間接資助的模式,支持和引導非政府醫療系統的發展,增加居民求診靈活性。
醫療券普獲巿民業界認同
特區政府自2009年推出「醫療補貼計劃」(醫療券計劃),根據衛生局資料顯示,計劃自推出以來,已持續錄得80%居民列印醫療券,使用率達90%,普遍獲得巿民及業界認同。今年的「醫療補貼計劃」,己有超過12.5萬人使用醫療券,涉及金額約為6,518萬元,共有839位醫療人員獲批准參加計劃;與此同時,衛生局已進一步檢討「醫療補貼計劃」的執行情況,配合現有資源和條件,延長醫療券期限至兩年,同時推出智慧醫療券,以身份證直接取代紙本印券,從而提高業界和居民收取及使用醫療券的靈活性。
政府醫療方針公私營三方並行 「睇病難」問題已有不少改善
政府實行「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醫療施政方針,採取與私營、非牟利醫療機構三方並行發展策略,從而互相協同,積極和優化醫療保健素質,保障市民身心健康。立法會議員李靜儀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政府近年在社區醫療上所投放的資源確較以往多,但在發展上也需要更大力支持。
例如在以往所認知的社區醫療就是,非牟利機構成立醫療所,並為該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同時當局又要求相關醫療所要提供夜診服務,方便居民可在非上班時間亦可就一些輕度病症得到及時診治,有關服務亦不斷在完善。
立法會議員 李靜儀
李靜儀建議當局可在原有基礎上,再拓展及優化新模式的社區支援,例如在家居護理服務隊方面,上門服務可令一些行動不方便或缺乏家人陪伴病人,得到更及時護理,尤其是對於一些長者或是慢性疾病的患者,該類型服務需求亦相當大且具迫切性,因此她希望政府未來能在有關方面加大資助力度,從而令居民能得到更適時治理,免卻候診時間。
清晰私營醫療機構角色及定位
李靜儀認為在私營醫療機構發展上,亦需要更清晰其角色及定位。本澳公營醫療機構無疑在整個醫療系統上是擔當非常重要角色,但當所有人都過分依賴公營系統亦並非一個理想狀態,增加醫護人員工作壓力的同時亦加長輪候時間;因此私營醫療機構要擔當分流作用,今公、私營及非牟利醫療機構三方起合作作用,為居民提供不同選擇的同時,亦可減輕公營機構的壓力,同時亦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過去坊間有聲音表示本澳「睇病難」,李靜儀表示,的確某些科目是存在相關問題,而近年在政府努力下亦有不少改善,但仍有不少公營機構的醫護人員反映相壓力大的問題,因此,社區醫療服務便能紓緩公營機構醫護人員工作壓力。
李靜儀表示,的確某些科目是存在「睇病難」問題,近年在政府努力下有不少改善。 (陳宇東攝)
制訂完善醫療系統方案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方便醫患
衛生局於2016年推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先導計劃,醫生透過「系統」可查閱到病人更全面病歷資料,從而可減少重複檢驗、錯誤用藥情況,亦可為病人作出更準確診斷及提出更有效治療方案,系統除對個人健康有利外,亦可節省醫療資源。衛生局組織暨電腦廳廳長梁基雄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計劃是以自願形式參與,推出至今已有超過20,000 人登記。
衛生局組織暨電腦廳廳長 梁基雄
至於將互通系統擴展至其他私營醫療機構方面,一直都是構建互通系統計劃的一部分,但由於本澳各醫療機構資訊系統各異,運作及管理方式又不盡相同,局方亦正研究制定適合澳門使用的醫療數據標準規範,讓各醫療機構將來可按標準將數據接入。
澳門居民愈來愈長壽初級衛生保健預防疾病顯成效
衛生局技術協調室主任郭秋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衛生局一直致力推動初級衛生保健網絡發展,以普及、持續、綜合、預防為導向,提倡社區參與,發展社區醫療服務多元化和持續改善質素,保障市民健康。現時本澳合共設有八間衛生中心及三個衛生站,根據2017年統計資料顯示,澳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3.4歲,其中:男性80.3歲;女性86.4歲,澳門居民的長壽充分說明了初級衛生保健預防工作的成效及其重要性。
衛生局技術協調室主任 郭秋莎接
郭秋莎續稱,當局為配合社會發展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於2011年制訂了《完善醫療系統方案》,在初級衛生保健網絡方面,新建的湖畔嘉模衛生中心及青洲衛生中心已先後於2015 年和2018 年落成啟用,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面更為完善。
離島社區陸續落成醫療需求增 工人醫療所制定長遠計劃應對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工人醫療副主任許璇珊接受本報訪問時她表示,根據本澳現時有八間衛生中心及三個衛生站,再加上私營及非牟利醫療機構,因此就現時澳門半島社區醫療是足夠的,但在離島方面隨著石排灣公屋群的投入使用及新填海區的落成,她認為政府則需要為社區醫療作更長遠發展的規劃。
工聯工人醫療副主任 許璇珊
許璇珊稱,社區醫療為初級衛生護理場所,而現時工人醫療所有三間,並加上有其他不同社團合辦的醫療機構,在澳門的社團文化底下,為公營醫療機構能起到分流作用。她相信如在一般情況下,現時本澳社區醫療是足夠應付,但如有疫情或傳染病爆發時,需啟動相關應急機制時,在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就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現時有三間工聯工人醫療所,加上其他不同社團合辦的醫療機構等,為公營醫療機構起到分流作用。 (陳宇東攝)
許璇珊指出,現時本澳醫護人員比例每1,000居民就有2.6個醫生、3.7個護士,與發達國家地區相比雖仍存在距離,但本澳在醫療上的硬體配備仍是足夠,人才方面則仍有待加強;當局現時不斷招聘醫務人員,相信未來隨著澳門醫學專科學院的成立,相關情況會得以改善。她又提到本澳開始出現老齡化問題,隨之而來的慢性病患增加以及疾病譜的改變,種種問題都是需要當局制定長遠計劃,相關養老保障機制等均需要政府作跨部門以及與公、私營機構合作,同時可與私人機構合作成立專門的養老智能企業,從而進一步提升本澳的醫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