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研究團隊早前進行化驗,首次在人類糞便樣本中發現塑膠微粒。)
(曾有研究指出鳥類體內含有塑膠微粒,並因此影響牠們的鐵質吸收,以及加重肝臟負荷。)
塑膠垃圾一直是全球生態環境的「毒瘤」,奧地利研究團隊早前進行化驗,首次在人類糞便樣本中發現塑膠微粒,反映塑膠污染已入侵人類的食物鏈。
維也納醫科大學進行了一個小型研究,化驗分別來自歐洲、日本及俄羅斯等8個歐亞國家實驗參與者的糞便樣本,發現所有樣本均有塑膠微粒,直徑大小介乎50至500微米,每10克樣本中有20個塑膠微粒,且塑膠種類多達9種,其中以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最多。據悉,PP與PET多用於製造薄膜型的包裝材料,而用PET製造的膠樽耐氣候性且抗化學藥穩定性好。
研究學者指,雖然對發現的塑膠微粒來源暫不明,但今次研究結果可推斷,全球有超過50%人口的糞便或含塑膠微粒。現時科學界在塑膠對人體的影響方面所知無幾,此前曾有研究指出魚類及鳥類體內含有塑膠微粒,而鳥類體內的塑膠微粒將影響牠們的鐵質吸收,以及加重肝臟負荷。
研究學者警告,塑膠微粒可能會影響腸道消化系統免疫反應,或有助有毒物質及病原體傳播。英國政府於周一(22日)宣布諮詢公眾,計劃於2020年10月前,全面禁止除醫療用途外的膠飲管、攪拌棒及棉花棒。
(編輯:麥敏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