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決定從今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定為「中國航天日」。昨天是首個中國航天,全國各地都有連串相關活動,包括論壇及展覽,令公眾認識中國航天發展。航天局日前也宣布一系列太空探索的新計劃,其中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已正式立項,計劃2020年左右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衛星,一步實現「繞、落、巡」工程目標,並開展科學探測工作。
從人類未來移居前景來說,火星是太陽系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顆星。自1960年蘇聯發射「火星船一號」以來,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已有40餘次。中國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是,通過光學遙感探測火星形貌;通過光譜等探測火星土壤元素、礦物成分及岩石類型;探測火星空間環境,包括火星大氣;探測火星土壤結構及水冰,火星表面甚至地下淺層是否有水。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打算一次實現火星「繞、落、巡」工程目標,這種任務形式在全球屬於首次。孫澤洲披露,中國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從地球到火星距離四億公里,探測器從地球飛到火星的時間會根據發射的視窗期不同而有所差別,大約為六到12個月。孫澤洲介紹,探測器接近火星後,首先要讓它被火星引力捕獲,成為環繞火星飛行的探測器。探測器在環繞軌道上做一些軌道調整,對火星的形貌開展探測。之後,在合適時機,與環繞器分離的著陸巡視器將進入火星大氣,著陸到火星表面並釋放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與此同時,環繞器繼續在軌道上進行科學探測,並為火星車提供對地面的資料中繼服務。
首位女性航天員劉洋,在活動中寫下對中國航天事業的寄語。(CFP圖片)
「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火箭運載,開啟中國航天時代。(互聯網圖片)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葉培建透露,包括通訊、著陸以及針對火星極端環境的各項技術都在準備,目前已突破四億公里通訊問題,最大難度是如何著陸火星。他說,「到時候,『超級』降落傘、反推力發動機都可能用上」。
「長征五號」承擔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宇航部副部長馬志濱表示,每兩年多到三年,有一次火星離地球最近。這個時間點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對運載火箭來說是最省力的。同時,考慮到火星探測器的質量,這個距離將由中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來完成發射。「長征五號」是大型兩級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中國目前研製的規模和技術跨度最大的太空交通工具。
各地舉行航天科普活動
上月8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自今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定為「中國航天日」。將這一天定為「中國航天日」,是因為46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拉開中國航天事業的序幕,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中國日前在各地開展系列活動,包括「中國航天日」論壇和科學講堂、科普展示、航天公眾開放日、院士專家進校園等。包括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內的九名航天員,前日也在北京舉行重溫入隊誓言儀式,慶祝首個「中國航天日」。航天員身著藍色出征服,高舉右拳,面對五星紅旗宣誓。
包括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內的九名航天員,前日也在北京舉行重溫入隊誓言儀式,慶祝首個「中國航天日」。(CFP圖片)
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升空後的《人民日報》頭版。(互聯網圖片)
嫦娥三號月面照
中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和「玉兔號」月球車拍攝的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月球表面高解析度全彩照片近日首次公開。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後首次獲得月球表面的最清晰照片,可以看到月球表面的真實景象和細節,「玉兔號」月球車行駛留下的車轍痕跡清晰可見,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岩石、撞擊坑的細節一覽無遺。(新華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