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權益保障法律制度》將於下(11)月19日生效,法案整合所有涉及長者權益制度,旨在讓人人皆有敬老之心,關懷及支持長者,構建老有所屬、老有所為、老有所養共融社會。本澳長者現時生活在物質上基本不缺,但在精神健康上支援仍有待加強。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從事社會事務多年,經常接觸長者,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稱,「老友記」要過豐盛退休生活,除金錢上支持,精神寄託也相當重要,是令「老友記」保持活力來源,很多長者主要不是追求回報,而是想繼續貢獻社會,或學習新事物獲取滿足感,發揮餘熱,其熱誠甚至不比年輕人弱。
特區政府積極打造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以應對日漸加速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資料圖片)
潘志明稱,澳門未來人口老化情況會進一步加劇,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很多長者身體非常壯健,現時政府計劃推展「長者社企」,明愛也研究開設「中央廚房」,邀請合適長者任廚師或其他協助人員,服務對象為明愛屬下院舍,目前正在找合適的場地。
本澳長者生活在物質上不缺,但潘志明指出,如何充實長者生活模式是另一課題。他舉例,長者喜愛的文康活動、鼓勵長者繼續學習、以及表揚不同領域的長者在工作上的貢獻,如最近政府表揚一班服務多年的年長醫生,不單止是表揚聘請長者工作的企業,同時也希望關注非專業類的長者工作貢獻。
完善「返聘制度」
他提到,政府並非一定要親力親為,可以多推行鼓勵式政策,例如完善「返聘制度」,讓長者選擇退或不退。一般而言,僱員在適休年齡退休後,若想再受公司返聘,在年資上是重新計算或是以退休前計算,有少部分人士會追究年資問題,導致企業擔憂加重財政負擔而對返聘卻步,建議政府在此方面可清晰制度,鼓勵更多企業放心返聘長者。他估計,大部分想繼續工作長者也不會太計較薪酬,長者更懂珍惜資源,企業可多考慮聘請長者工作。
「退而不休」是不少長者的期盼,而長者有發揮能力及參與社會的需要。(街總網站圖片)
明愛設有長者委員會,潘志明稱,幾十名長者委員都非常熱心工作,包括探訪長者及推廣健康訊息,介紹市民認識抑鬱症,甚至向年輕人及小朋友介紹如何與長者相處。他更指,「長委會」做咗廿幾年,委員年紀漸增,但面容卻「永保青春」,證明「老友記」對工作熱情不輸年輕人。
明愛總幹事 潘志明
訪問中潘志明經常提到一位譚生,「做義工好似返工咁返! 」70多歲的他中氣十足,非常精神。譚伯伯表示,加入明愛十多年,雖然只是同老友記讀下報紙,煮下嘢食!但已經過得非常開心充實,如果無嘢做日日係屋企反而會唔開心。他稱,政府近年也有為長者開設興趣班課程,「我都有朋友學緊影相」,他希望政府可推行更多的長者培訓班等。「退休後一定要揾返自己的嗜好,過有意義的生活! 」
譚生在明愛做義工十多年, 他稱過得開心充實。(梁佩茵攝)
學者籲摒棄舊觀念 善用長者人資 安排合適工作 盡展所長
澳門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課程主任陳建新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本澳現時社保養老金已貼近基本生活保障,按一位長者現時能領取的養老金、敬老金、中央公積金戶口及現金分享等,每月基本約有5,000元澳門幣,某程度上已能滿足長者一般生活需求。
澳大公共行政碩士課程主任 陳建新
陳建新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長者亦是,有時候毋須想著如何去幫助長者,應將長者的價值呈現。他舉例,現時在國外亦有長者擔任總統,長者是否大家想象中那麼弱勢?年齡和體能是否完全掛鈎?陳建新認為,本澳面臨人力資源緊張情況下,企業應善用年長人士的人力資源,這是一個很重要方向,不應持有舊觀念,界定長者到達某年齡就不能再工作。若長者對企業有價值,但又因身體機能限制,企業可為長者安排彈性上班時間,讓長者繼續發揮餘熱、盡展所長。陳建新稱,近年政府積極推行「智慧城市」,可利用大數據建構一個長者健康資料庫,方便為長者配對一個合適的工作機會。
陳建新稱,本澳已被評定為「美食之都」,但所謂「美食」未必只定義在星級餐廳、米芝蓮等級別,地道小食亦是非常重要一環,但無奈近年許多美食老店接二連三地倒閉,當中不少因無人傳承及缺乏人手等,他認為可以讓有能力長者幫助老店繼續營運,既能體驗出長者工作價值之餘,亦能延長老店壽命。
至於政府推出的「長者社會企業計劃」是想透過社企使長者繼續就業,陳建新相信政府是參考殘疾人士再就業政策,若能將殘疾人士再就業政策延伸到長者就業政策中,就能解決長者勞工保險等若干限制,真正保障勞資雙方利益,讓長者後顧無憂地繼續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