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審計署本月13日公布《輕軌系統—第四階段》的專項審計報告後,數不清的評論狂插運建辦尸位素餐、浪擲公帑,雖然之後有超強颱風「山竹」來澳,「沖淡」了公眾對運建辦的怒火,但由於輕軌問題影響深遠,後續的評論中,最值得政府及公眾思考的是,政府是否應該建完氹仔線及連接媽閣站後,來個「烈士斷臂」,不再搞澳門半島及路氹的中、遠期路線?否則長此下去,只會自廢武功!
筆者亦認為「烈士斷臂」的做法可行。首先,氹仔線大部分路段已建成,雖然它不能形成一個「回」字形的循環路線(因為「氹仔北延伸線」屬遠期路線,不知到猴年馬月才建成),但至少可解決路氹居民的部分出行需要,9.3公里的工程已在眼前,不用白不用,其實只要舞台轉身漂亮,不就是皆大歡喜嗎?同時亦顯出政府的果斷及順應民意。
但如果要動澳門半島這個極大工程, 除了「東線(即由東方明珠港珠澳大橋接駁位起始,貫穿新城填海A區,再經第四條跨海大橋直達新城填海E區)方案可行及實用外,澳門延伸線及內港線,在人口如此密集的澳門半島上動工,再印證運建辦過去11年的效率,那是想都不要去想它了!
其實,撇除500億元未封頂的恐怖警示外,澳門半島的輕軌,實在不建也罷。除了澳門半島本身的街道空間有限,要是再動大手術,塞車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而且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十年八載的惡夢,澳門人承受得起嗎?
所以,較現實的做法是,只要建成氹仔至媽閣站及「東線」後,輕軌工程可以就此打住。倘若認為輕軌工程是百年大計,豈能虎頭蛇尾。其實,只要完成政府早年建議的「雙環四軸」,即四條大橋及澳門半島及路氹這兩條環城高速公路,那已經很了不起了,一樣能解決交通問題,且由南到北,車行的速度絕對優勝過「站站停」的輕軌。
輕軌屢被坊間評為「大白象」工程,目前是一一應驗了,與其繼續泥足深陷,政府是否考慮一下「烈士斷臂」的做法呢?面子雖然重要,惟現實更重要; 政府庫房無疑水多,但亦不能把大量公帑投進輕軌這無底洞?
明年是政府換屆, 希望來屆政府能破舊立新,走出輕軌這「尾大不掉」的窠臼,重新審視輕軌路線的布局,以更經濟、更實用層面考量問題,要是「擇善固執」,恐怕只換來自廢武功的永久傷殘,這無論對政府的威信,對市民的承諾,都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