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時事關注委員會早前一項調查發現,
澳門學生對社會時事的關注度屬於中等,關注委員會主任劉
嘉翀(下圖)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年輕人對一些與自身有關
的範疇,例如教育政策、青年政策等,都有不少人會關注,相比之下,一
些「較硬」的時政新聞、兩岸四地或者國際形勢,關注度不高。
劉嘉翀指出,年輕人吸收資訊的渠道並非傳統的報紙、電視等,而是新興的網上社交、視頻、微博等平台,這些新媒體渠道在資訊的準確性上可能欠奉,而且流傳的不少是娛樂、八卦或者奇趣類型 的報道,讓年輕人在判斷力和獨立思考方面受到影響。
不過,劉嘉翀亦認為,在現今這個資訊科技時代,新媒體興起至少可以培養年輕人關注的興趣,讓他們「踏出第一步」,而後續的深入了解和提升,就需要學校和社會給予他們發聲的平台,以開放態度去圍繞身邊時事進行討論。
劉嘉翀補充道,近來不斷有學校開設「公民課」、「通識課」等課程,希望有助於學生擴闊視野、跳出「死讀書」的框框,而學聯時事關注委員會日後將持續舉辦學生論壇,讓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依靠討論和分享,鼓勵學生更多思考。
政府應增資訊發布渠道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昨日受訪時稱,不應將學生「時事冷感」進行標籤化,因為除了學生外,很多人其實都對社會議題興趣不大,其中有社會發展的客觀原因,在網絡時代定制化的娛樂資訊選擇很多,人們更少關心時事和社區議題;另一個原因是,政府在資訊發布上不夠全面,相比香港和台灣政府有一定距離,公眾難以就關心的議題搜集足夠信息。
有初中生被訪時表示,最有興趣的是世界各地的奇聞趣事,「澳門就冇乜嘢留意」。(陳駿騏攝)
林宇滔建議政府增加資訊發布渠道,善用不同網絡社交平台吸引更多年輕人關心社會時事,同時建立更多吸納民意的機制,與社會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在學校中引入時事通識課程,亦有助鼓勵學生多了解社會發展及民生議題。
學生對本地時事缺關注記者日前在高士德一帶訪問中學生,有初中生表示,自己平時每日都會收看電視新聞,但不會特別留意某一方面,最有興趣的是世界各地的奇聞趣事,「澳門就冇乜嘢留意」。一名高中生就告訴記者,由於自己是學校辯論隊成員,平時練習中都會接觸到一些本地時事內容,自己平時對政府新聞頗有興趣,會關注各個司長的工作內容。
對於日前有的士業界不滿當局修改規章,發起慢駛遊行,有個別中學生覺得是與反對「放蛇」有關,但對的士司機其他訴求,以及當局修改規章的內容,多數人都是表示不清楚。至於轟動小城的前檢察長何超明涉貪案,更是知者甚少,不少學生都表示「未聽過呢名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