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崔世安在澳門中華教育會慶祝2018年教師節聯歡餐會上致辭稱,特區《五年發展規劃》確立「實施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戰略,強調教育創新引領,致力深化教育和人才發展長效機制,以大局意識、國際視野,促進教育全面發展。
澳門回歸19年,教育發展成果有目共睹,與上一代有天淵之別。「一攞到學費單或書簿費單,我哋都唔敢拎出嚟,因為怕一拎出嚟就係一種壓力」,菜農學校校長王國英談到自己當年讀書時的情景,這樣回憶道。過去在澳門,有許多家庭因為經濟壓力,無法讓孩子順利完成學業,許多人必須輟學提早就業,賺錢貼補家用,然而學歷影響就業機會,亦會影響收入,連帶也影響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王國英回憶中的情景,在許多平凡的澳門家庭中上演。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逐步完善學生資助措施,將家長經濟負擔降至最低,給予本澳學子更好的求學環境與機會。
菜農學校校長王國英建議學生獎賞加入非金錢及有延伸性獎賞如書券、電腦等。 (吳泳欣攝)
最近一次「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結果中顯示,本澳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方面,與全球多個國家相比排行較前。菜農學校校長王國英接受本報訪問時稱,現行學生資助政策成效顯著,令學校的教育質量得以改革和提升。
涵蓋全面 不再擔心書簿費
他提到,政府近年加大書簿費津貼投放,就以本學年為例,政府對書簿費津貼的投放就增加了10%,以每名學生作計算,幼稚園學生可獲澳門幣2,200元,小學生可獲2,800元,中學生可獲3,300元。除了小三年級和中學階段外,其他年級的書簿費用每年平均由2,000多元至3,400元不等,現時書簿費津貼幾乎滿足學生所需。此外,近年澳門基金會設立多項獎勵措施,獎賞非常豐富,除了獎金,王國英建議不如加入一些非金錢、更有延伸性的獎賞,例如是獎勵書卷、以至是電腦之類,結合課程內容,鼓勵學生善用獎勵,提升學科水平,保持佳績。
多方優化各項資助 照顧學子身心需要
好的政策需要不斷優化、不斷持續,儘管本澳教育資助眾多,亦需要持續精益求精。王國英校長認為,雖然如今家庭學生申請學費津貼等的數量下降,但仍存在貧富差距懸殊問題,每個班別仍有一定比例的弱勢學生,許多家庭一旦出現變故,經濟狀況也會惡化,非短時間能夠復原,他認為對於弱勢學生的援助可以由每年申請改為按學習階段申請,避免每年要重覆憶起家中不幸,照顧弱勢學生「心」的需要。
除了心靈健康,身體健康亦很重要。王國英表示,隨著小學生數目在未來兩年達到高峰,本澳亦有更多雙職家庭,學生午餐的外食需求會愈來愈大,超過學校負擔,他認為社會可以共同思考有關問題,比如通過與坊間社團合作,向學生提供午餐。
持續進修計劃冀增學生資助 同學期望有早餐午飯津貼
特區政府的學生資助政策,學生又關注幾多?今年升讀高三的賀同學表示,明年即將升讀大專課程,她希望到時可向政府申請相關的學費援助,例如是「貸學金」或利息補助計劃,由自己承擔大學學費,自食其力。
如果由學生提議,你會希望新增哪一項資助?就讀高二的盧同學表示,現時政府每三年推出持續進修計劃,一次性提供6,000元資助金額;不過,一旦金額用完,學生可能又要等一、兩年,才有新的資助金額繼續進修,如果可以新增一項學生資助,他希望政府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密切地提供津助,助學生培養專業。
另一名就讀高三的黃同學則表示,由於學校距離住所較遠,一般中午都需要外食,每個月至少要花費600元;如果中午飯可以有津貼亦係好事。賀同學就順帶提議,可以設立「早餐津貼」,她笑稱,畢竟食早餐對學生相當重要,至於被問到希望津貼的金額有多少,三位同學都不貪心,稱每月只要200元便足夠。
受訪同學對資助提出不同要求。(吳泳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