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府「知易行難」

余永逸:ePass 只是過度產品
24/08/2018
42931
收藏
分享

審計署發表審計報告,痛批行政公職局作為推動電子政務的責任部門,十多年來進展緩慢,推出的公務人員人事系統、ePass「e辦事」系統均使用率低落,其中花費至少八年開發的內部人事系統,使用率僅兩成多,而ePass推出八年來(審計期間為七年),只有約5,800人申請。歸根結柢,《報告》

認為行政公職局在規劃過程中未有考慮用家體驗的問題,加上未有配套法規落實,許多民眾根本不認為有使用ePass的必要。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余永逸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每一樣新科技推出,都不能確定市場是否需要,或是否改變市民的行為,ePass或許只是其中一項過度產品,而電子政務的推動,更是「知易行難」。

特區政府行政公職局的網站上列有ePass的申請流程,根據介紹,市民需要攜帶居民身分證,親自到指定的申請地點辦理,填寫表格後接收帳戶的啟動碼,在網絡上啟動帳戶後,才能成功建立ePass帳戶,使用政府電子服務。而目前並未有相對應的手機應用程式供市民辦理業務,申請ePass後,需要每次打開電腦網頁登錄帳號,對於習慣快捷手機應用的市民來說,並不是太親民。而申請成功之後,能辦理的業務又是甚麼呢?

市民需親臨指定申請地點,申請ePass賬戶。 (資料圖片)

根據《報告》,目前ePass僅適用七個政府部門提供的網上服務,且多數服務均是「查詢」,由於ePass欠缺法律效力,辦理有關「申請」性質的業務時,又必須同時使用具法律效力的部門電子帳戶方可辦理,其中也有部門提供的服務,原本就不需要申請任何帳號即可辦理,也就是說,單單為了「查詢」而是辦理ePass,對市民的吸引力相當有限。

ePass非單一部門之過

對於電子政務推行上的困難,澳大教授余永逸認為,本澳電子政府的發展確實較慢,成效亦未見理想,但他認為這並非行政公職局一個部門造成的問題。

余永逸指出,要推行電子政務,需要整個政府拿出決心與魄力,迫使整個體系進行電子化,才是最核心的問題。至於當前的ePass服務使用率低落,他認為ePass可能只屬於過度產品,每一樣新科技推出時,都不能確定市場是否需要,或是否能改變市民的行為,如果沒有人願意用,自然會被市場淘汰,而政府的工作就是要帶頭推進該系統,當市民反應不佳,會令政府頭痛,然而這並非單單是澳門的問題,許多國家或地區在推動類似ePass系統時,一開始也不是太成功,他認為未來澳門發展智慧城市時,或許會有一個新系統去取代ePass。

余永逸副教授指,發展電子政府「知易行難」,並不只是單一部門問題。 (資料圖片)

完美系統 需各部門磨合

余永逸又稱,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本澳已經開始發展電子政府,但每個部門都用各自的系統及伺服器去做,如何將眾多部門系統與中央人力資料庫結合,技術對接上相對複雜,當中必定要有部門做出讓步,繼而再對系統進行修改,時間起碼要花上五、六年,如果要在短時間內,或一、兩年內打造一個完美系統,簡直是「天方夜譚」。對於當前電子政務曝露的問題,他認為或許現在只能歸究於當初制定計劃時過於輕率,「諗得太容易」。電子政府要有效地落實,就是取決於政府的決心,是否有高層組織去統合政府各部門的作業模式,需要作跨部門的協商及合作。

申請ePass流程手續頗複雜,需到指定地點申請。 ( 資料來源:行政公職局網站)

拖延審計 逾半年交文件 審計署批公職局管理混亂

審計署在《報告》中稱,審計過程中行政公職局並沒有展示公共行政的良好榜樣,在提供審計所需的文件資料時常出現延誤,最長更逾半年;當審計署通過正式文件確認所觀察的事項時,公職局又會提出原先自身的說法未能反映實際情況,需要修正。審計署認為,上述現象顯示公職局內部管理混亂,未能掌握電子政務的整體狀況及全面資訊,作為特區政府負責公共行政的部門,理應具備較佳的行政效率及誠實可靠的辦事作風,但從今次審計的內容及在工作過程中拖延審計的行為看來,公職局的行政管理及履行職責能力存在巨大的可改善空間,有必要認真正視、檢討、從根本上徹底改革。

《報告》又指,《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工作目標,社會各界亦期望電子政務各項措施與服務能切合特區發展的各項需求,為此,行政公職局必須認清自身職責,承擔2011年改組的各項責任,積極改善特別要注重對特區政策的貫徹落實,不能令既定方針走樣變形,或因自身執行力不足而令各個部門皆受影響。

審計署認為,電子政務涉及政府所有部門,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行政公職局除了要積極了解用家意見,更應該開誠公布,主動向特區政府及市民交代真確工作進度,注意成本效益,時間表需要逐一落實,把準方向、敢於擔當,成為其他部門的表率,聚合積極力量,把電子政務推動到合理的程度,切勿重蹈過去20年的覆轍。

立項粗疏 無法結算薪俸 「 兩系統」歷時13年推出

審計署《報告》結果顯示,2001年提出的「公共部門休假申報系統」、「公共人力資源數據收集系統」及「公共培訓課程申請報讀系統」等人事管理模組,因立項過程粗疏,欠缺基本考量,導致項目存在根本缺陷,結果出現因人力資源資料及網絡數據傳輸的安全問題,「公共部門休假報系統」於2010年才投入使用,而另外兩系統,更歷時13年才於2015年推出。

《報告》舉例指,將原本人事管理系統資料轉換至公職局新的人事管理系統時出現資料遺失,公職局未能應要求把平台中數據與部門的開支結算系統互通,經商議後仍未能解決,故終止體驗。

亦有部門指,系統處理不了部門大部分業務,無法予部門記錄人員的貸款資料及個別津貼等,難以配合開支系統進行人員月度薪俸結算及日常管理需要。此外,系統中的模組如超時工作、出勤、假期與缺勤、薪資計算及評核等功能,亦有部分未能配合部門需求,經提出後公職局表示未能配合有關訴求,故終止體驗。

此外,行政公職局在開發系統的過程中,並沒有諮詢用家需求意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97個公共部門中,只有22個部門正在使用系統,使用率僅為22.68%,明顯未能達至減少系統重複開發,資源共享的目的。

投逾兩億編四份「規劃」耗十年 施家倫:設「責任追溯期」追究

關於審計署昨(23)日狠批行政公職局的電子政務,議員施家倫受訪時表示,審計署公布的《報告》可以發現自2001至2016年間,行政公職局為發展電子政務,投入超過兩億3,000萬澳門元,期間編制四份規劃,耗時超過十年時間,61項可量化考察的工作中,僅完成了39項,執行率之低,令人震驚。

施家倫認同《報告》指,與行政公職局以往「逃避責任」及「閉門造車」的工作作風有很大關係,例如在四份規劃當中,有三份根本沒有設定完成時間表,導致其中很多項目可以不斷地被拖延,在開發電子政務系統時,亦沒有考慮用家實際需求,即使當局發現問題,行政公職局的回應態度也是相當消極,一些資料在審計署提出查閱請求後須過大半年才能夠提供,說明公職局內部管理十分混亂,無法掌握電子政務工作全面情況。

施家倫建議當局應轉變思維、不務虛、要求實,辦實事;他稱,要設責任追溯制度,不能更換職位就能「安全著陸」;並且行政公職局應做表率,深刻檢討、追查,作出回應,向社會清晰交代有關電子政務規劃項目超過十年仍未完成的具體原因,並且承諾未來在作出相關規劃時必需設定完成時間表。他亦表示,當局須有問題意識,行政改革關鍵在於理清職權,縮短行程流程,提升效率,圍繞核心題。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