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危急時刻,都要做出選擇,一旦選錯了,代價可能是賠上性命。恆德大廈停車場在「天鴿」風災過後留下滿地泥濘,即使大水早已退去,踩在泥上仍是舉步維艱。停車場共分四層,每層有一個緊急出口,步行可沿樓梯直達地面。但放眼望去,只見電單車東倒西歪,私家車車疊車,滿地的雜物、垃圾,還有不知道哪裡沖來的金屬物。本來是路的地方已經不是路,若是沒有燈光,根本分不清楚方向,車道斜坡向上,大水沖來,無處可躲。
恆德大廈停車場、典雅灣大廈停車場及筷子基快達樓停車場,風災期間一共奪走四條性命。海關潛水員在恆德大廈停車場負三層發現一名男死者,遺體的位置就在後樓梯附近,距離逃出生天只差一步。每一個危急時刻,都要做出選擇,一旦選錯了,代價可能是賠上性命。但在昏暗無光、水位飛漲、恐懼恐慌的地下停車場內,又有甚麼選擇呢?
地下停車場時,受困者幾乎無路可逃,而搜救人員要面對各種未知的水下情況展開救援,設備不足、訓練有限,救援行動宛如「不可能的任務」。 (資料圖片)
國少年足球隊13人受困水浸的洞穴內長達18日,在各國搜救隊伍通力合作下平安逃出生天,堪稱山洞救援史上的奇蹟。13人得以獲救,除了找到能安身的高地外,也依靠著全球最精銳的潛水人員與精良裝備,這些條件若缺少其一,奇蹟不會發生。相比「天鴿」風災的停車場受困者,泰國少足隊顯然有更多選擇。
「天鴿」風災過後,本澳救援設備、人手不足的情況被凸顯,在國家減災委員會發表的《國家減災委協助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專家組工作報告》中,提及本澳對於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防災減災專業技術人才、裝備相對缺乏等問題,對於災害的監測預警、處理救援等能力極待提高。
「天鴿」風災過後,有治安警用手鋸試圖鋸斷大樹,樹幹卻紋風不動,突顯出本澳救援除障設備短缺的窘境。 (資料圖片)
小型抽水泵 抽整個停車場的水
時間回到去年8月24日,消防局在當日凌晨於典雅灣地下停車場搜救行動中,被死者家屬指責救援不力,死者兒子憶述時一度激動,指事發後三個小時,消防局才派員抵達現場,但一開始只有一台小型抽水機抽水,其後才派來大型抽水車,根本無濟於事。消防局發言人當時表示,由於消防局抽水泵不足,必須往外徵調抽水泵應用。
從未訓練過在水浸停車場救人
除了設備不足,救援人力也是捉襟見肘。風災期間,多個地庫停車場通報有人受困,有海關前線人員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海關潛水隊人數不足20人,但工作量龐大,且要24小時運作,即使取消所有人休假,加上六位退休蛙人歸隊,仍難以應付同時間多個地方的搜救需求。
海關關長黃有力去年受訪時指出,搜救工作最大的困難,是持續供應蛙人氧氣的問題。蛙人與海關船隊本來的訓練,是在海上或船上,從未訓練過在水浸的停車場內搜救。因此訓練層面也是一個問題,而從未預想過停車場有人因水受困,則是根本原因。
預防水浸 是澳門的深刻命題
有意見認為,阻止停車場水浸,才是最根本的做法。立法會議員胡祖杰去年受訪時指出,其實本澳對地下停車場設施都有嚴格要求,大型樓宇必須安裝包括後備發電機及抽水泵等設備,本澳停車場都符合安全準則,卻仍阻擋不了「天鴿」等級的大水侵襲。
「天鴿」風災過後,特區政府亦修改公共停車場使用及經營規章,規定當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信號,或發出黑色風暴潮警告時,位處低窪地區的停車場必須在一小時後關閉。在強熱帶風暴「貝碧嘉」接近期間,本澳於本月14日傍晚7時30分掛出八號風球,全澳15處停車場即在當晚8時30分關閉,禁止車輛進出,各停車場出入口亦安裝防水閘和沙包嚴陣以待。目前一部分大廈停車場已安裝防水閘,也有部分地下停車場防水閘仍在施工中。
事實上,地下停車場水浸問題,是整個低漥地區水浸問題的一環,也是特區政府治水課題的核心,唯有做好防水防洪的長期規劃,才能讓低漥地區免於水浸之苦,令災害的損失減至最低,這是「天鴿」颱風帶來的慘痛教訓。
人力裝備 全面升級 紀律部隊不再「刀仔鋸大樹」
「天鴿」風災期間有網民拍到,有治安警員竟然僅用一把手鋸去鋸斷倒塌的大樹,其餘多名警員則站在一邊扶著大樹,樹幹卻分毫未動,被網民嘲諷「刀仔鋸大樹」。網民批評,政府年年派錢,但連最基本電鋸都沒有配備,「十分落後」。
水底機械人 協助水底除障
為此,今年1月,消防局局長梁毓森在傳媒座談會上表示,消防局已經新增一系列救援設備,包括摩打鋸116台、水泵69台、發電機11部、救生艇七隻等。今年7月,海關聯同消防局、治安警察局向外界展示新增救援設備,包括不少抽水裝備及救援裝備,當中還包括纜控水底機械人、無人探測船及水底通話機等先進設備。
無人探測船
以聲納探測水下環境,可掃描周邊100米範圍,透過聲納反射獲得水下圖像,協助前線人員評估水下情況,幫助蛙人更迅速地找到受困人士。 (資料圖片)
消防局增添六吋及四吋的抽水泵,應對低窪地區和停車場水浸的緊急情況。 (資料圖片)
其中纜控水底機械人可控範圍200米,可抵200米水深進行搜救,配有鏡頭及機械臂,協助蛙人進行搜救與除障等工作;無人探測船則以聲納探測環境,掃描周邊100米範圍,為前線人員評估水底狀況。此外,去年「天鴿」搜救期間,蛙人與外界通訊有阻礙,海關為此亦購入水底通話機設備,確保水底與岸上能夠同步通話,增加救援效率。
水底通話機連全面罩,有助蛙人在水底即時與地面聯繫。 (資料圖片)
纜控水底機械人
可控範圍200米,最高可抵200米深水底進行搜救工作,配有鏡頭及機械臂,協助蛙人在水底進行搜救、除障等工作。 (資料圖片)
加強訓練 三方面提升能力
除了設備,各個部門亦針對不同的搜救情況,增加人手及增強人員培訓,目前海關蛙人人數已由原來的16人增至現時的21人。海關關務督察余展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天鴿」襲澳後,海關已經檢視部門不足的地方,全面作出改善。
余展強 海關關務督察
在人員培訓方面,海關從實務操作、對新型設備的熟練程度,以及模擬不同場景的拯救演練三方面加強關員的能力。余展強稱,除了加強對蛙人的訓練,海關在災後開辦針對實務的拯救課程,亦會因應前線人員對新增設備的熟悉程度,開辦不同的設備課程,再把關員學習到的知識,結合不同場景的模擬拯救演練,令人員培訓及設備更新兩者融為一體,以進一步提升海關人員的拯救能力。
經過「天鴿」一役,海關針對各部門人員加強訓練,前線救援人力也有所增加。圖中五人均為海關現任蛙人。 (梁啟迪攝)
余展強舉例指,潛水隊員除了恆常化的訓練外,也會進行一些強化訓練,如海關將與市面上的專業的潛水機構,開辦針對水底搜救的實務課程。他有信心,即使本澳再有大型事故災害,海關人員亦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