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點12分,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中國發布第一條微博,被稱為是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大事」。霍金教授的微博粉絲旋即暴漲過百萬,被稱為遲來的新「網紅」。
網路世代充斥各式各樣的社交工具,人們每天透過Facebook了解朋友動態、訂閱粉絲專頁的最新消息,藉由幾個通訊App便能無止盡地傳送圖文,再配個表情符號、貼圖、GIF動畫,無需反覆思辨,自己的想法與個性透過一個按鍵便毫無保留地傳送出去。然而,從 2000 年開始,除了Facebook、Twitter和微博之外,就沒有其他純粹「認識新朋友」的平台主宰產業,新一代的交友服務則以「目的性」交友為主,Facebook 和 Twitter等社交網絡亦逐漸轉型成為新聞與消息發布的連結平台,甚至有人認為,曾經團結眾人的社交網路,今天變成了分裂彼此的戰場。
提出此言論的人名為Wael Ghonim, 是谷歌(Google)的行銷經理,他協助發起埃及民主革命,一切都始於臉書上一個紀念埃及政府暴力受害者的網頁,致力於揭露埃及政權下的不公不義之事,成為當地最大的社群。2011 年1月14日,突尼西亞成功推翻政權,Ghonim 於是創建了一個Facebook活動,召集埃及各地人民在1月25日警察節當天,於首都開羅集會遊行,冀求像突尼西亞一樣的改變。警察節當天,果真召集了無數的人湧進了開羅,幾天後,當時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宣布辭職下台,結束近30年統治。不過,接續而來的不同政治價值觀,因為社交媒體而不斷地惡化,傳播的錯誤訊息和謠言,讓網絡成了仇恨言論的集中地,自此社群上分裂為軍隊和伊斯蘭教徒兩派,處於中間的人民受兩方勢力拉扯,往往感到無助。人民力量的分化導致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上任一年後遭到軍方罷黜而被迫下台。那一天,Ghonim決定離開網路,靜心思考網絡帶給社會的劇烈影響。
社交網絡的設計被指只有利「瘋傳」、不利深入討論,人們不再對自己的意見反覆雕琢,往往想到甚麼就說什麼,也不知如何判斷網絡謠言,並且將所有的反對意見噤聲,關在自己的小小象牙塔。但網絡擅於連結力量的特質,卻難以被取代。近年不少人思考如何將這力量轉化成促進社會正面變革的力量。他們抱著一個理想對話的願景,針對現有網絡生態的弊病開發新一代社交網絡,盼推動討論交流之餘,亦望憑網民群策群力辨真假。上面提及的Ghonim便是其中一員,去年成立一個全新網上社交平台「Parlio」,旨在倡導「禮貌、嚴肅、深入」的文明網絡討論。退役美軍John Pettus則感於謠言滿天飛,令網絡討論難以進行,於是嘗試以事實核查(fact-checking)為本開發社交平台「Fiskkit」,希望借助數據分析辨別文章好壞,令網民有途徑核實網絡資訊。
互聯網本來就是擁有自由發言、極易形成「小圈子」的特質,人們對「發聲」與「尋找認同」的渴求,往往勝過對「理性」的追求。加上「即時性」的催化,任何人的即時反應及回應,不利理性與真相的追求。雖然現今這類新興媒體被稱為小眾而不被看好,但隨著社交網絡的影響性愈趨壯大,相信在意網絡文章的質素的網民亦會愈來愈多。將理性、優質的討論變成有條理的數據並加以分析,為讀者提供洞見,也許是社交網絡的未來新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