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立資訊科技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 University)研究人員,以科學模型分析埃及吉薩大金字塔,發現塔內3個密室可以匯聚電磁能量(electromagnetic energy),該發現有助納米科研,用以研製出更高效的感應器及太陽能電池等。
研究人員模擬了金字塔內的電磁場分布,再分析共振波長200米至600米的交匯範圍,「我們假設金字塔內再無未知的洞穴,而建造金字塔的材料石灰岩平均分布在塔內及塔外」。研究人員透過這些假設,發現金字塔3個密室有匯集電磁能量的條件。研究組負責人埃尤克博士(Andrey Evlyukhin)表示:「吉薩大金字塔建在波長較短的石灰岩基底上,電磁能量可在密室積聚,產生頻譜最大值的電子磁場,而金字塔分散的電磁能量就聚集在基底區域。」
埃尤克續稱:「我們只要選擇一種合適電磁能量的材料,便能夠製造錐體納米粒子,再應用於納米感應器及太陽能電池。」他表示,今次發現不但能進一步了解金字塔,更對為了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吉薩大金字塔又名胡夫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Khufu),建於公元前2509年至公元前2483年,高度為145米(481呎)。於2007年獲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中的榮譽奇跡,同時亦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最古老及唯一尚存的建築物。是吉薩金字塔群中最大的金字塔。
(編輯:麥敏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