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直擊內地進口抗癌藥昂貴的現實,引發強烈關注,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對電影引起的議論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證供應等措施。今年5月1日起,內地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又加快抗癌藥進入醫保名錄的談判。但現實情況是,進口抗癌藥終端藥價並沒有降下來。究其原因,一方面,進口抗癌藥在內地面臨重複的臨床試驗,導致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還有中間商層層加價。而即使已經納入醫保名錄的進口抗癌藥,也因為醫院「藥佔比」(買藥的花費佔總花費的比例)的考核指標,導致患者有藥不能用。內地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仍然在路上。
今年4月,李克強專程到一家外資藥企,以將藥品納入醫保、實施政府採購等方式,希望該藥企生產的抗癌藥價格能夠更加優惠公道。 (互聯網圖片)
電影《我不是藥神》講述靠賣印度藥油為生的男主角程勇,受一名血癌病人之託,開始從印度代購治療血癌的低價仿製藥並轉售給買不起正版藥的內地病人,後來被警方以販賣假藥逮捕。該影片6月30日在內地上映後,幾天內票房就達到十億元(人民幣,下同)。有數據顯示,在內地,每天約12,000人確診癌症,新發癌症病例佔世界四分一,面臨嚴峻的抗癌形勢,影片激起人們對於抗癌藥短缺、價格昂貴問題的關注。
事實上,從2016開始,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分別組織開展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和國家醫保目錄談判。首批入醫保目錄的15種抗癌藥於今年5月1日開始執行新的價目標準。同時,從今年5月1日起,內地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對進口抗癌藥品,減按3%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其中包括103種已經上市的抗癌藥。
不過,如今新規落地兩個月,降價「紅利」卻沒有到來。中國政府網昨日發布文章,指李克強近日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輿論熱議作出批示,要求必須多措並舉打通中間環節,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李克強強調,「抗癌藥是救命藥,不能稅降了價不降」。
進口抗癌藥到患者手中成本
1、國外基礎研究進口藥品平均需要花費十至15年左右的研發時間,成本達數十億美元。
2、國外臨床試驗一期二期臨床試驗包括藥理學試驗、人體藥物評價和動物試驗;三期足夠數量人體臨床試驗。
3、申請中國市場中國重複做三期臨床試驗,新藥需要得到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審批,時間大約需要三至五年。
4、海關進口今年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減按3%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
5、進入醫院內地已全面取消醫院藥品加成。此前,藥品進入醫院要在實際購進價基礎上加價15%。
6、進入醫保名錄去年,包括赫賽汀(Herceptin)、美羅華(MabThera)、萬珂(Velcade)在內的15個癌症治療藥品通過談判降低價格。
重複臨床試驗+中間商層層加價
進口藥品因為大部分都是專利藥,其平均需要花費十至15年左右的研發時間,投入數十億美元,造成藥品價格本身就昂貴。雖說如此,但很多進口藥,在內地賣的價格比其他國家或地區都要高很多。比如一盒治療血癌的「加以域」(Glivec),在內地的定價是美國的兩倍。
至於原因,就要談到內地的醫藥制度問題。一般而言,國外上市的抗癌新藥需要得到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審批,時間大約需要三至五年。而國外臨床試驗數據此前並不被認可,要在內地重新進行臨床試驗。而即使這些進口藥進入內地,患者也要面臨層層加價。在美國,醫院和藥房獨立,藥方直接向廠家採購藥品,而在內地,藥廠不能直銷,必須要經過中間商。一位從業多年的醫藥代理商表示,藥品一般要經過三層經銷商,每一層溢價5%至7%,從最後一級經銷商到醫院,會溢價7%左右。此外,在內地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前,藥品進入醫院要在實際購進價基礎上加價15%。另外,還要徵收17%的增值稅。而這些最終都要由患者買單。
「藥佔比」讓患者有藥不能用
不像在歐美國家已經有比較健全的商業保險體系可報銷藥品費用,在內地,商業保險覆蓋比例不到5%,主要以自付為主。那麼,抗癌藥納入醫保名錄是否就能最終解決問題呢?現實情況是,現今內地醫院都面臨「藥佔比」考核,即要控制買藥的花費佔總花費的比例,政策本是為改變目前「以藥養醫」的現狀,降低患者醫療費用,但由於抗癌藥物的價格普遍較高,一旦醫生開藥超過考核要求,會被扣分影響收入,為控制「藥佔比」,很多醫生只能推薦患者去藥店買自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