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牆水閘未見影

大潮加暴雨 水漫內港可撑船
16/07/2018
44721
收藏
分享
大潮加暴雨 水漫內港可撑船
大潮加暴雨 水漫內港可撑船
大潮加暴雨 水漫內港可撑船
大潮加暴雨 水漫內港可撑船

今年風暴潮還未開始,但近日連場大雨,加上天文大潮,已令內港、沙梨頭率先崩圍,十六浦一帶瞬間成「澤國」,旅客及居民,均顯得異常狼狽。經歷去年特大風災的內港商戶,見水浸如見鬼,有商戶形容昨日海水倒灌如「海嘯」,有街坊對於政府的防洪措施,不表樂觀,無奈稱:「除非將成個澳門抬高啦?」

今年夏季一個颱風都未到,但昨日只一場天文大潮及暴雨,內港即水漫街頭,有商戶稱,街道簡直打以撑艇。 (陳宇東攝)

在十六浦一帶,水浸最嚴重時,幾可達膝,往來旅客及居民,大呼狼狽。(陳宇東攝)

根據氣象局昨早網上水位監測系統顯示,內港站水位最高時達0.42米。雖然水浸高度遠不及去年嚴重,但記者訪問內港多個臨街商戶,均認為倒灌海水退得非常緩慢,可見地下渠網運作出現問題,期間,老鼠蟑螂空群而出避水,嚇煞街坊。

海水如「海嘯」般湧至

在該區經營汽車輪胎店的鍾先生稱,今年剛從十月初五街遷往內港海旁經營,怎料都逃不過水患厄運。鍾先生又稱,現在押金已付「冇得.」;對於昨早水浸,鍾先生頻呼「嚇死」,對以後的經營非常擔心。

在應對措施方面,鍾先生準備在店內安裝「升降台」,不然「搵食架生」被浸就更加得不償失。鍾先生又形容昨早海水水位急升,如「海嘯」般從碼頭湧至街上,來得好快非常突然,希望當局能正視內港水浸問題,從根源上解決。

今年水浸來得早 街可「坐艇」

在內港沙梨頭街市一帶,經營海味乾貨鋪的方生先表示,其實每年都有幾次水浸,一是因為地下坑渠堵塞不通,其次是水漲影響,而這裡又是低窪地區,每次打風必定是水浸黑點,甚至「坐艇」都得;但他指今年的水浸來得特別早,颱風都未打成就已經「水浸街」。

方先生慨嘆, 在這裡經營十多年,做的都是街坊生意,而租金相對較平,如要另覓新址實在負擔不起昂貴租金,因此也擔心不了太多,只好提早做好防洪措施,及早將貨物搬上閣樓,減低損失;又認為政府所謂的防洪設施作用其實也不大,除非將「成個澳門抬高啦」!

老街坊:水閘是門面工夫!

在區內居住40多年的老街坊兼商戶盧生(下圖)坦言,除颱風襲澳外,都未試過水浸及海水倒灌如此嚴重,擔心颱風到來,情況將會「冇人可以阻擋到了」。他又稱,近年來,尤其是「黑格比」之後,發現路面退水速度不及以往,三、四個小時路面仍有積水,不知是否地下渠網出現堵塞,亦或河床阻塞,希望政府部門多多疏通渠道。

至於政府擬在媽閣航海學校至林茂塘海港樓建造約1.5米高的防洪牆,以抵禦20年一遇洪水。盧先生認為,所謂水閘都是門面工夫,是「政府做畀市民睇」、「宣傳多過效用」,政府自詡專家,但理論與實際完全不一致。盧先生最後稱,「市民有何力量去應對,政府都幫你唔到,點去應對?」

民署疏濬工程難救「近水」內港海域變窄變淺 倒灌益劇

對於昨日內港及沙梨頭的不尋常水浸,天文學會會長李志輝(下圖)表示,填海工程令海域變窄是導致海水倒灌的主因,而近年海水倒灌愈見嚴重的主因,完全是「人為原因」導致。

李志輝分析,近年填海工程令海域變窄,當局多年來亦沒有疏濬內港海床,以致「水漲船高」,他比喻:「碗就細咗,裝嘅水又多咗,水自然就滿瀉」。亦由於填海引致流域狹窄,加速了水流量,但內港流域面積不足時,水位就隨之上升,最後就造成現時所見的「水浸街」。

李志輝又稱,從衛星圖上看本澳現時的海域面積,相比起70年代,收窄了一倍有多,因此如果現時要改變澳門海面流域狀況,已經「返唔到轉頭」。李志輝建議當局可考慮將內港一帶加高建堤圍,堤圍上更可通行輕軌,此方案更有「一石二鳥」之效,一來建造堤圍工程無阻市內交通,二來亦可促成輕軌澳門半島段的落成,冀當局認真思考有關建議。

沙梨頭坊會理事長陸南德昨日受訪時表示,坊會曾向民署了解內港建造雨水泵站及大型雨水涵箱渠的進度,民署回應相關工程已開標,預計兩三個月後才有條件動工。屆時將截流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一帶的雨水,並集中至新建涵箱渠中,再經雨水泵房排走,相信可以對抗一般性的低窪地區水浸及海水倒灌。

陸南德又稱,短期內看不見有效的應對水浸措施,坊會惟有希望政府勤於疏濬地下渠網,初一、十五多向商戶宣傳預防水浸訊息,也呼籲商戶及居民提前將貨品搬高,爭取官民合作將損失減至最低。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