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現在與未來
04/06/2018
30341
收藏
分享
過去 現在與未來
過去 現在與未來

人類總是活在當下,放眼未來,一座面向未來的城市,既是一場冒險之旅、探索之旅,也是對未來、對下一代的展望。雄安新區的建設就是依此理念而生。

沒有一個政府會故意將城市設計的很糟糕,糟糕的城市往往是在承擔發展的副作用。

全中國有11個自由貿易區,以及數不勝數的各類開發區,發展興衰不一。回顧過去,1984年的深圳,人口只有十幾萬人,當時的城市規劃預計未來人口規模將達到80萬人,因此採用了120萬人的基礎設施配置,180萬人的交通基礎設施,然而誰也沒想到,現在的深圳是一個有著2,000萬人口的大城市。

工業化與城鎮化是改革開放的上半場,一個開發區或自貿區,或許能夠依靠國家或投資發展起來,依靠土地財政脫貧致富,改革開放雖然讓中國經濟騰飛,但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結果卻是霧霾嚴重、植被減少,人才大量往都市移動,既引發了「大城市病」,也產生了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造成人群之間的不平等,成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十九大所說的「人民日亦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新時代的矛盾。

雄安新區代表的則是改革開放的下半場,它的任務便是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與邏輯,建造一個人群與人群、人群與環境、人群與城市和諧發展的新模式。在創新的體制下,雄安新區要探索的問題,並非只是綠化與高科技,而是如何讓資源不集中到大城市,如何讓區域整體同步發展,又如何讓土地不因炒賣而與居住脫節,又如何令企業深耕當地,永續經營。這是體制的挑戰、發展模式的挑戰,也是實現公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沒有一座城市是孤立的城市,也沒有哪一個自貿區或開發區,能夠脫離腹地而存在,真正能夠永續發展的城市,必定要能與其他地區、自然環境共存共榮。雄安新區如果只是高科技建設、綠化節能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型態的城市,要建設千年城市,完成國家千年大計,就必須要回答體制改革上的問題。雄安新區的過去,既不是中國的門戶,也不是發展的中心,假使發展成功,沒有區位因素的必然,也因此能夠成為驗證城市發展新模式的實驗田。新區的建設,代表著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後的主動反思,這樣的態度正是面向未來的態度,也是一個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