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第六次核試,到上周五4月20日宣布「凍核」,金正恩只用了七個月的時間,而從今年元旦宣稱成為擁核國家,到凍結核試驗,更只用了四個多月,比核武原料鈽元素的半衰期(138天)還要短。然而宣布「凍結」核武絕非「棄核」,反而正因「凍核」,能夠讓朝鮮名正言順的成為「擁核國家」,連一向主張朝鮮必須完全放棄核武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都連發兩條推特稱讚「是非常好的消息」,金正恩的做法,絕對高明。
時機的掌握至關重要,金正恩與韓國總統文在寅本周五(27日)舉行世紀會面,而朝鮮與美國的峰會也可能在下月底或6月初進行,此時宣布「凍核」,外界的第一反應是要為兩場重要峰會鋪路,藉由積極的行動展現善意,大大降低朝鮮半島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國際社會不可能不歡迎。
但若「朝鮮核危機」本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外交戰略,目的是迫使美國坐上談判桌,那今次的「凍核」宣言就能有不同的解讀。去年9月的第六次核試疑點重重,雖然測量到的爆炸當量是歷次最高,卻遠遠低於朝鮮官方宣稱的「氫彈」等級,再配合「視覺效果」極強的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成功地將國際視線,特別是美國的視線聚焦到朝鮮半島上來。
雖然外界對第六次核試的成果存疑,但自此以後,朝鮮當局與金正恩本人均多次宣稱朝鮮已成為「擁核國家」,不但在元旦講話中如此說,今次宣布「凍核」也是同樣的表述,並強調「不使用核武,不會轉移和技術給其他國家」,頗有重回《核不擴散條約》的意味。
關鍵是,《核不擴散條約》強調非核國家保證不製造核武,朝鮮1985年曾加入這項公約,之後又為了發展核武而於1993年退出,歷經六次核試爆後,又一副願意遵守國際公約的姿態,這也意味著朝鮮不可能放棄或銷毀核武器。假如國際社會為了金正恩口頭承諾的和平而賣賬,朝鮮擁核便會就地合法,符合國際規範,接受國際監察,令地球上多一個擁核國家,也可能引起核武軍備競賽。
因此一種「凍核」,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國際經濟制裁終於發揮功效,二則是金正恩準備收割核武發展的成果,實質提升朝鮮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而無論朝韓峰會、朝美峰會談到甚麼問題,達成甚麼成果,能與美國總統平起平坐,對金正恩來說已經是勝利。雖然特朗普發推文讚賞朝鮮的做法,真正的難題卻落到他頭上,金正恩給出的道德難題,令特朗普難以繼續堅持銷毀核武器的初衷,但若無視朝鮮示好的舉動,恐怕又會進一步推高半島局勢的風險,這個責任他負擔不起。
實現朝美對話、實現國家正常化、擺脫國際社會的孤立,那正是金日成當初發展核武器的願望,而金正恩要將他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