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於本月27日持續至5月31日,以「根源」為題,尋找「生活之根、藝術之源」。「小城實驗劇團」在移工故事入手,了解澳門遍地移工的因由;「石頭公社」操控風景,還澳門一幅幅「大自然」;「夢劇社」用船匠的故事、船廠的興衰,讓觀眾體會手工匠人一代的點滴。
洄游 印移工的季節性遷徙
「小城實驗劇團」一直關注移工故事,今年以《洄游》參與藝術節,是他們第三度以印尼移工為題出演的劇場。「洄游」是魚類在生命周期中定期的大規模遷徙現象,印尼移工則為生活跨國打工、兩地遷徙,「小城」覺得兩者有奇異的相似故取其名。比起第一年《我們也有的故事》說鄉愁、第二年《同樣的身體》談身體受到壓逼,第三年《洄游》就更深入到印尼人家的內部,剖析跨國工作對移工本身家族帶來的影響。
在政策的推動下,不少印尼人離家打工。Ayu與Gina是印移工,亦是此次劇場的演員,前者來澳18年、後者亦已有九年。Ayu就是為了令家裡生活變好啲而隻身前來,嚟到之後發現薪金優渥:「一個月賺咁多錢,做兩年就走!」誰知家鄉連年水災,由為娘家奔波到夫家忙碌,一做就停不下來。而Gina「刺繡世家」的故事更作為劇中的其中一線主線,導演黃詠芝(Nicole)及監製梁嘉慧(Bobo)更親身陪同移工們回鄉,並拍攝紀實錄像,讓觀眾更能沉浸在劇情中。
Gina(左)的刺繡故事及Ayu 的傳統舞蹈都會在《洄游》中出演。 (劉志衡攝)
劇場《洄游》夾雜不少錄像片段, 包括新聞類, 以及演員Gina傳統印尼家庭等畫面。(相關機構圖片)
Ayu與大家分享自己珍藏的印尼服飾,Batik上的圖案全人工手畫,價格昂貴,是可以傳給子女的寶物。
Nicole與Bobo數年如一日地關注移工故事,希望可以為他們發聲。
info
洄游
日期:5月5及6日
時間:20:00(周六)
15:00、20:00(周日)
地點:南灣舊法院大樓
費用:MOP 180
山水 賦 流動中的泡沫風景
「萬物都在流動,沒有不變這回事。」專注於形體劇場的「石頭公社」為藝術節帶來舞蹈及裝置實驗劇場《山水 賦》,以物料作為隱喻的主體,透過形體編作、裝置及視覺藝術,探索人與城市及自然之間的關係。作品主要由編導莫倩婷與多棲視覺設計師聶雯婷二人包辦。聶雯婷解釋名字中的「賦」,是劇中物料所發出的微弱聲音,也可比喻為澳門極為貧乏的自然聲音。而「山水」即是由她們製造的「風景」,劇場以泡沫為演出物料,莫倩婷認為泡沫是十分有趣的物料,基本只由水和空氣構成,沒有體積,卻可以膨脹的方式「模仿」出一些意象、風景。
為了強調「操控」、「人為風景」,二人在作品中按物件的屬性編舞,放大物件本身。(相關機構圖片)
《山水 賦》,是莫倩婷與聶雯婷繼《織.景.物》及《織.景.物:晚潮》後第三度合作。 (李亮希攝)
info
山水 賦
日期:5月19及20日
時間:20:00
地點:文化中心
費用:MOP 140起
匠木浮城 演活造船業的工匠精神
造船業, 曾經是澳門「第四大傳統工業」,作為澳門主要經濟收益之一,盛極一時。後來隨著澳門產業的重心轉移,造船業亦步向式微。「夢劇社」在過去兩年一直關注造船業,在今屆藝術節出演的是去年戶外劇場《飄流船廠》的延續──《匠木浮城》。整齣劇的創作都是建基於造船工匠真實的奮鬥故事,希望透過戲劇能將當時的氛圍、景況重新呈現給觀眾。演員黃栢豪認為演活船匠們工匠精神的部分最引人入勝;演員楊彬在演繹角色前會透過閱讀及觀看影片等,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狀態,希望能更傳神地演繹好角色。
《匠木浮城》在創作過程中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口述歷史訪談,透過訪談得知當年造船業的興盛景況、造船工匠的奮鬥歷史等。 (相關機構圖片)
導演莫家豪(中)與演員黃栢豪(左)、楊彬(右)等將在劇中合作重現當年盛況。 (陳宇東攝)
info
匠木浮城
日期:4月28及29日
時間:20:00(周六)
15:00、20:00(周日)
地點:清平戲院
費用:MOP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