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善牧中心及澳門家暴受害人互助會合辦「結伴同行家暴個案經驗分享會」,昨(3)日於理工學院舉行。活動近200人參加,大會邀請多名嘉賓作專題分享,當中包括探索社工對家暴問題認知,性別主流與家庭暴力及家暴受害人經驗分享等。
「結伴同行家暴個案經驗分享會」昨日於澳門理工學院舉行。 (陳宇東攝)
社會工作局家庭及社區服務廳廳長鄧玉華致辭表示,就《家暴法》立法後,相關政府部門設立常規合作機制,定期就家暴問題探討研究及檢討,當中部門包括社工局、教青局、衞生局及警方等共同努力,提供輔導支援工作。鄧玉華又指,《家暴法》生效後局方工作順暢,在2016年《家暴法》生效後首三個月,總共有31宗確定家暴,平均每月為10.3宗,而在去年當局接獲2,200多宗家暴通報,最終確定家暴案為96宗,平均每月為八宗,局方在未來持續監察數據變化,希望家暴數字繼續下降。
首地將家暴列為刑事案
澳門理工學院社工課程講師何穎賢關注到本地社工對家暴認知問題,她表示,家暴個案主要從人權及性別角度出發,而研究報告顯示,本地社工處理相關個案時較少從這兩個方面看待;澳門在處理家暴案件時主張刑事方向,是首個華人地方將家暴事件刑事化,在法例保障上較鄰近地方完善。她又指,本澳現時在調查家暴案件中,如何界定是否屬於家暴,專業人士與警方及司法部門的界定存在差異,需要有跨專業協作會議,據了解, 政府正在嘗試處理中。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援梁麗清稱,過去的研究發現,前線工作者在處理家暴問題有偏見,如果政策本身只從家庭完整性出發,而非女性權益,會令女性不斷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