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人與海爭地,解決水土流失是當務之急,以往地陷情況常常出現在新填海區、大型工程地盤附近,但就在上周二(20日),澳門最繁忙、車流量最大的新馬路竟然也出現地陷情況,嚴重危害行車安全。民政總署指有關情況是水土流失所致,原來新馬路下的排水管線已有百年歷史,而上一次路面重鋪距今也接近30年。昨(25)日澳廣視時事評論節目「澳門論壇」上,有意見建議全面重鋪新馬路,重新設計地下管線渠道,才能徹底根治問題,然而不論工程大小,只要是修新馬路,絕對是大工程,屆時道路交通安排、施工日程,恐怕都需要經過審慎評估、廣納社會意見。
新馬路是本澳最繁忙的道路之一,假如全面重鋪,勢必會對市民及旅客造成影響。 (陳嘉俊攝)
不論是駕汽車或電單車,行經新馬路的駕駛者恐怕都對路面上凹凹凸凸的填補痕跡印象深刻,除了造成顛簸,也對行車安全造成一定影響。更嚴重的是,路面下還潛藏著地陷危機。
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日探討澳門道路及步行系統使用情況,對於新馬路早前發生地陷,發言嘉賓之一岩土工程協會監事長李熙爗認同是水土流失所致的說法,但有關水土流失的原因,他認為是新馬路地下排水管過於殘舊而破裂所致。
本月20日上午,新馬路出現一處地陷,對行車安全造成影響。該處地陷目前用鐵板遮蓋。 (資料圖片、陳嘉俊攝)
新馬路修修補補,路面上隨處可見修補痕跡。(陳嘉俊攝)
上次重鋪路面至今29年
李熙爗說,新馬路的排水管建成於1920年代,至今已近百年歷史,而新馬路上一次路面重鋪也是1989年的事,距今已近30年。除了年代久遠外,現時交通流量、車輛重量大增,都可能導致地下網管出現裂痕或破裂,尤其目前使用的混凝土路面質地較脆, 一旦受損便很容易出現地陷,存在隱藏的危機。李熙爗建議當局,應重鋪整條新馬路路面及地下渠網,重新設計路面,才能根治問題。
新馬路地下水渠道建於1920年代,距今已近百年。圖為1920年代的新馬路。 (互聯網圖片)
混凝土路面容易損壞
李熙爗又提到,如今本澳的交通壓力及城市發展與當時完全不同,但本澳路面一直沿用20多年前的設計,每當道路附近有地盤施工,路面損壞便會加劇,假如不改善設計如加厚路面,即使以舊方法不斷重鋪,很快便會因負荷過大而出現問題,因此建議有關當局重新設計路面結構,從根源解決問題。
岩土工程協會監事長 李熙爗
民署認同全面重鋪
民政總署城市設施維修處處長何成沃(下圖)則在論壇上指出,新馬路上次重鋪路面事隔近30年,混凝土會出現偷空情況,而路面下1920年代的地下排水管道是以磚瓦建成,或多或少出現滲漏。他也認同重鋪路面是最徹底的處理,但強調所有工程均需考慮市民感受。
何成沃估計,若新馬路以逐條行車線重鋪方式施工,需要耗時數月,而全面封閉路段24小時施工速度則會更快,需要視乎市民的接受程度。
對於本澳近來頻繁出現地陷,何成沃表示,澳門近年發展快速,經常有很多大型基建同時施工,加上交通流量大,主要幹道、輕軌沿線及新建娛樂場附近常出現地陷,民署已在主要幹道進行維修,但要長遠解決問題,則需要全面重鋪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