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多月前,國際社會還在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可能要爆發;三個多月後,全球兩大瘋癲領袖,金正恩與特朗普,卻要坐下來談判,這劇情發展令人摸不清頭緒,也不知該如何反應。國際輿論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鬆了一口氣,認為核戰危機暫時解除;另一類是憤怒,認為美國在朝鮮未有任何讓步下同意談判,是放棄既有原則與立場。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反應,有得談已經遠遠好過不談。
對這次會面抱持悲觀態度是有理由的,因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金正恩政權願意以放棄核武為前提與美國交涉。核武發展是金正恩的保命符,早前有朝鮮官員明確透露,侯賽因與卡達菲的例子告訴朝鮮,絕對不能放棄核武。伊拉克前獨裁者侯賽因答應與美國談判,並接受放棄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條件,但最終僅僅因為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的「懷疑」而兵敗下台, 最終被逮捕並被吊死;而利比亞強人卡達菲,也答應了放棄發展核武的條件,結果被親美叛軍搞垮,逃亡時被拖出車外私刑處死。侯賽因與卡達菲的例子讓金正恩戒慎恐懼,何況朝鮮剛剛在不久前將擁核寫入憲法,會在幾個月後就答應棄核?即使是「放棄使用核武」或「凍核」,朝鮮又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例行性檢查?
對美國而言,談判也是個難題,朝鮮必然提出撤銷制裁與終止美韓軍演的要求,因為「軍演」就是金正恩口中美國對朝鮮生存的威脅,甚至可能提出美軍撤出韓國的條件。雖然特朗普可能會喜歡這種省錢的建議,但美軍撤出朝鮮半島,意味著美國在東亞的包圍圈將要出現缺口,整個西太平洋的戰略布局都要重新考量,恐怕要牽涉更複雜的問題。
兩國元首的會面,一般而言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工作會議、做好一切風險承擔工作、確認雙方會面內容、用辭等等之後,才會舉行元首峰會。而特朗普卻在美朝未有任何正式接觸之下公開同意會面,而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才在數小時前剛剛向記者表示美朝直接對話「還很遠」,這種不同調與毫無計劃的外交策略,難怪讓幾乎所有美國外交人士都感到心驚肉跳。
每一場會面都可以分為有準備和沒準備兩種,1972年尼克遜與蘇共總書記布里茲涅夫的歷史性會面,就是成功的典範,美蘇最終簽訂了《防止核戰爭協定》,為冷戰時期的核安全奠定基調; 特朗普推崇的列根,1985 年與戈爾巴喬夫的會面也曾令外界愕然,但最終仍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然而尼克遜身邊有基辛格,特朗普也不是列根,目前美國國務院不但沒有專責朝鮮事務的官員,甚至還沒派駐新任駐韓大使,這些變數顯然都會影響美朝會談的結果,突破僵局雖然是好事,但真正會面遠比宣布會面困難而複雜的多,特朗普與他的幕僚們需要好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