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2018年澳門空間發展規劃研討活動週暨七校研究生聯合設計營”3月5日至10日在澳門舉行。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透露,學院現正申辦建築學碩士和博士課程,集合各方意見建議,未來將從四個方面入手,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大灣區融合型空間發展規劃人才。
申辦中的建築學碩士課程,擬分成“建築遺產保護”與“濱水都市建築與設計”兩個專業。博士課程擬分為“都市設計與更新改造”、“建築可持續設計”兩個專業。課程設計緊貼澳門人文特色和地理環境因素,例如“建築遺產保護”方向注重對文化遺產的理解與情感認同,進而結合理論與技術實踐的應用;而“濱水都市建築與設計”方向則著重建築設計與地理特色融合,進而趨向可持續設計實踐的進階操作。
課程設置貼合本澳特色
張志慶教授介紹,學院於2008年增設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以來,至今已經構建起從平面、立體到空間的專業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景觀與室內設計),完成了本、碩、博的課程改造和增設。目前招生報名踴躍,專業發展趨勢良好。學院進一步有效整合現有教學資源,申辦新設建築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滿足社會未來對建築學專業的高階知識理論與學術研究人才的需求。
此次聯合設計營暨空間發展研討會,齊聚了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大學、華僑大學及東海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建築學專家學者,對於澳科大申辦的建築學課程,與會學者形成了四點共識:
首先應注重本土化和跨學科的視野。張志慶教授指出,澳門作為一個城市,其發展似乎可以借鑒很多其它城市發展的經驗,又幾乎沒有什麼經驗可以直接遵循,因為澳門有著自己獨特的地理、文化及政治環境。正是這種獨特性,使得建築學、建築人類學、城市規劃和建設等領域的學習者、研究者和從業人員大有可為。
其次,產學研一體化。有與會學者建議,建築學教育可以借鑒歐美頂尖大學不同的培養模式,注重產學研一體。
灣區視野國際視野並重
第三,國際化視野。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馬泉教授認為,設計學、建築學人才培養必須直接與國際接軌、彎道超車,在短時間內形成自身的特色。目前,澳科大已經建立了和國外頂尖設計院校的聯合培養計劃,同時採用國際聯合設計工作坊的模式進行多校合作交流。
第四,灣區化視野。華僑大學副校長、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劉塨教授指出,聯合設計是一種多校學術思想和教學資源的優勢互補,更是通過多校合作與澳門當地學者展開大灣區的學術討論。他建議,澳門的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必須依託整個大灣區,加強學術交流,培養適應大灣區城市發展的專門人才。
澳科大張志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