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23」風災期間,內港一帶出現嚴重海水倒灌,多區持續水浸,水深一度及胸,街道成為「河道」,不但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更奪走十條寶貴的性命,當時的慘況相信每位市民仍歷歷在目,內港治水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頭號任務。
經過政府跨部門小組的全面檢視、研究,加上科研單位的研究建議,當局昨(7)日對外公布內港防洪排澇的優化措施,結合內港地形、現有防洪設施,以及國家現行規範標準,以「見縫施堵」方式,決定在內港沿岸加裝閘門、擋水牆等,北起林茂塘海港樓,南至媽閣航海學校,築起全長2.13公里的防洪防潮第一道防線。
林茂塘海港樓(梁啟迪攝)
媽閣航海學校(梁啟迪攝)
海事及水務局、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民政總署代表,昨日與內港碼頭業界舉行會議,介紹內港區防洪排澇優化措施,相互交流意見。
內港防洪第一線
範圍:海港樓至航海學校約2.13 公里
高度:1.5 米、抵禦潮高4.8 米
種類:半活動防洪牆300米、全活動防洪牆400米、鋼筋混凝土防洪牆600 米(其餘利用現有圍牆、建築外牆等)
可抵禦4.8 米高潮水
接受政府委託研究優化方案的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謝宇峰介紹,方案是依照國家現行規範標準,結合內港地形、現有防洪設施,以及可行性和建設投資比較等分析,決定採用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對應高程為三米(即潮高4.8米)。由航海學校至海港樓約2.13公里長度範圍,建造約1.5米高的半活動式、全活動式及鋼筋混凝土防洪牆,同時會預留車輛出入口予各碼頭,以減低對碼頭日常運作的影響。此外,還將在內港沿岸布置13座固定式泵井,加強排澇能力,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設施。
海事及水務局、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民政總署代表,昨日向內港碼頭業界介紹方案。(海事及水務局圖片)
灣仔擋潮閘需耗時數年
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表示,政府一直十分重視內港水患問題,成立跨部門小組跟進,並根據科研單位的研究結果,以「見縫施堵」方式強化內港防洪排澇設施。而為了長遠解決內港水患問題,工務部門正推進灣仔水道口建設擋潮閘,以抵擋200年一遇洪水,然而相關項目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因此這段時間將先進行內港防洪排澇設施的優化工作。
未能於今年風季前完工
出席與會的內港業界代表表示,希望政府在制訂方案時,除了進行專業研究和數據分析外,也要考慮各碼頭的實際經營環境,以及施工前需要充分溝通和協調,儘量減低工程對業界的影響。業界代表亦關注工程施工時間、防洪牆承受能力,以及工程是否影響水退速度等等,同時也關注有關應急機制。
黃穗文表示,相關部門在進行工程設計時,會詳加考慮有關問題。她又指出,上述方案仍需進行工程設計、判給以至施工建造,因此未能趕在今年風季前完工,各碼頭仍會繼續按現行機制使用原有的「見縫施堵」設施防洪。而相關部門則會繼續與業界溝通交流,務求盡快加強內港防洪排澇能力。
除了優化防洪牆外,當局計劃在內港沿岸增設13處固定泵井,加強排澇能力。 (海事及水務局圖片)
內港防洪牆屬中短期措施 抵擋怪物級天災仍需擋潮閘
今次公布的防洪設施能夠抵禦20年一遇的洪水,應對潮高達4.8米,然而去年「8.23」風災期間,風暴潮最高時水位高達5.5米,對於像「天鴿」這樣的怪物級「颱風」,似乎仍是不堪一擊。本澳註冊工程師陳桂舜昨(7)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1.5米高的防洪牆應可應對日常普通的海水倒灌,但面對如「天鴿」般嚴重的災情,則要配合未來在內港外海對出的十字門水道設置擋潮閘,然而擋潮閘建設最快也要三至五年時間,因此內港必需先做好第一重保護。
陳桂舜預料,半活動及全活動防水閘板將可抵擋九成以上洪水。(海事及水務局圖片)
料可抵擋九成以上洪水
對於防洪牆分為半活動式、全活動式及鋼筋混凝土三種,陳桂舜認為,內港作為重要水道,岸邊的一部分舊建築已設有鋼筋混泥土堤圍,估計該部分將以鋼筋混凝土建造;至於其他部分,陳桂舜指出,由於有碼頭等設施,需要使用半活動或全活動式設計,以維持碼頭日常運作,也可減低對景觀的影響。他估計,半活動及全活動防水閘板,將採用一般金屬防水扣板,當中夾有橡膠物料,將可抵擋九成以上洪水。
根據規劃,防洪牆高約1.5米,分全活動、半活動及鋼筋混泥土牆三種。(設計圖片)
他也建議當局與當地居民充分溝通,相互協調,將施工的影響減至最低,又認為內港居民多年來飽受水浸困擾,應會支持有關方案。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今年1月在立法會上表示,因為內港地勢太低,經專家評估後認為,應付20年一遇的大潮已是極限,並不能百分百預防洪水問題。當時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亦預告,將在內港岸邊建造1.5米高矮牆,而防線則會移後至碼頭與馬路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