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起源於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被認為凝聚了古老東方博大精深的智慧,當中的進與退、爭與棄象徵著智者博弈的最高境界。1997年,當美國IBM公司開發的超級電腦「深藍」打敗國際象棋棋王時,人們仍然堅信圍棋千變萬化的布陣將是人工智能無法突破的盲點。然而,隨著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設計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AlphaGo大比數擊敗韓國棋王李世石,人們發現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令AI具備前所未有的靈活學習能力、幾近精確的自主判斷能力,並在全球社交網絡引發AI將取代、甚至毀滅人類的論戰。究竟這樣的疑慮是否有可能變為現實,抑或只是庸人自擾、杞人憂天呢?
正方:AI將令人們生活更輕鬆
科技界有很多大佬都是人工智能(AI)的堅定支持者,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公開表示,「我們不應該害怕AI,相反我們應該期待著它給世界帶來許許多多的好處」。Google工程部門主管Kurzweil則指出,AI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疾病,協助各國清理環境,因此在有效管控下,人類有必要發展AI技術的。
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著名科學家王飛躍日前亦曾呼籲中國積極發展AI技術,讓AI推動、便利人們的生活,而「人類永遠是定義、創造科技的主宰」。
反方:AI比核彈更可怕
反對AI的名人亦不在少數。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警告,未來100年內,AI將比人類更為聰明,屆時機器人將控制人類。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曾對AI發展表示很擔憂,他認為AI將取代低收入勞工,令他們失業。著名企業家、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創辦人、特斯拉汽車公司CEO埃隆.馬斯克也表示,AI是「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比核彈還可怕,人類發展AI無異召喚魔鬼」。但有趣的是,特斯拉汽車最近已投入上億美元,大力研發自動駕駛這種典型的AI技術。
物理學家霍金
AI真的會毀滅人類?
荷里活近年出品不少大熱科幻鉅作,例如《未來戰士》系列中的天網、《智能叛變》的中央控制系統VIKI、《復仇者聯盟》的奧創,都是透過自我優化、超越人腦的人工智能,最終叛變奪權,試圖毀滅整個人類文明。雖然這種設想並非絕無可能,但其前提是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具備人類意識及價值觀的地步。DeepMind公司創始人哈薩比斯指出,類似普通人腦水準的人工智能其實仍然距離我們相當遙遠,至少還需數十年時間才可能研究出來。而且眾所周知的是,即使機器沒有意識,一旦被惡人利用也會對人類社會構成危害。與其擔心AI毀滅人類,不如好好研究如何利用科技造福普羅大眾。
AI離我們生活有多遠?
其實,AI早已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誤以為AI就是機器人,其實機器人只是AI的一種「容器」,AI並不一定以機器人的形式存在。例如,蘋果公司iPhone程式 Siri 就是標準AI。我們汽車上的ABS防抱鎖死剎車系統、百度地圖、出現在你Facebook個人頁面上的廣告,都是工程師利用AI創造出來的應用程式。科學家一般將AI分為三類,我們生活中所常見的、包括AlphaGo即是第一類,弱人工智能(ANI);第二類為強人工智能(AGI),即達到人類腦力水準的AI,目前科學界不具備創造AGI的水準;第三類被英國哲學家Bostrom稱為超人工智能(ASI),即在所有領域都超越人腦極限的AI。
AI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嗎?
擁有1,200多個CPU的AlphaGo,其實是一種針對特殊任務、能高速處理大量數據的專門程式,並非和李世石一樣在進行思考。美國計算機科學家Knuth曾說:「AI已經在幾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領域超過人類,但是在那些人類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還差得很遠。」AI也許可以計算微積分、下圍棋、搜索海量圖片,但它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與價值觀,因此無法讀懂六歲小童的作文,無法區分戀人離別時與重逢時不同意味的淚水,更加無法理解為何《冰封俠》是爛片,而《冰雪奇緣》卻叫好又叫座。
AI將導致失業潮?
科學家開發AI的初衷是希望能減輕人力負擔,但去年達沃斯論壇就機器人發展前景的最新調研指出,至2020年,由於AI技術的崛起,將造成全球逾710萬人失去工作。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最新報告指出,從事創造性、感知與操縱技能要求高的職業,如企業領袖、醫生等,最不容易被AI取代,而非技術類工人最有可能失去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