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院外急救病人有良效

山頂醫生解密「低溫療法」
13/02/2018
31411
收藏
分享
山頂醫生解密「低溫療法」

在是次18歲女學生心跳呼吸驟停半小時的搶救案例中,女學生在恢復自主心跳呼吸後,意識仍處於昏迷狀態,被轉到深切治療部治療。深切治療部內科顧問醫生李少平表示,女學生轉到深切治療部後,醫護團隊對其實行「低溫療法」,令女學生的體溫下降,代謝減慢,加大康復的機會。

李少平醫生解釋,早前實施的心肺復甦術只能保持病人腦內有少量血液供應,但並不是完整血供,直到病人恢復自主心跳時,腦部會發生「再灌注綜合症」,即血液供應循環重新開始,此時腦內會釋出有害因子,對腦部造成破壞,令神經系統缺氧情況加劇。而「低溫療法」的原理,是令體內溫度下降,以致代謝情況減慢,減少腦內釋出「有害因子」,從而加大康復機會。

李醫生補充,實施「低溫療法」除了時間性重要外,還要了解病人是否有低溫療法的禁忌症。幸好,女學生在治療期間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雖然期間仍有低血壓等不同問題,但醫護人員用了不同的藥物去穩定她的身體情況。在24小時的低溫治療後,女學生的身體溫度逐漸提升,生命體徵及神經系統反應有改善。30多個小時後,她的身體情況漸漸穩定,醫護人員為她拔去呼吸儀器,亦見她能與人交流。

李醫生指,在50年代,外科、腦科及心科已有「低溫療法」手術,但不算太普及;直至2000年,世界復甦聯盟提倡使用,加上年美國心臟協會開始推廣,「低溫療法」才真正開展;但起初「低溫療法」並未獲太大肯定。直至2010年,有相關研究及實踐顯示,「低溫療法」對於院外急救的病人治療效果明顯,才開始在全球普及。澳門是在五至六年前開始使用「低溫療法」。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