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情人節和農曆新年總是拍住上,可謂喜上加喜,論及人生中一大喜事,莫過於與自己心愛的人拉埋天窗,攜手共度下半輩子。婚姻是對彼此的承諾,談婚論嫁,當然少不了一生人一次的婚禮。現時不僅是自由戀愛的年代,連婚禮儀式亦漸趨多元化。由染布坊發展至中式婚禮服裝店的老字號「彩生隆」,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由昔到今,見證著婚禮業的行業發展和變化。
每對新人都盼望成為對方的王子或公主,對童話般的白色婚禮有種嚮往,中式傳統裙褂似乎顯得相對「老土」過時。故事始於1910年代,「彩生隆」當時是染布房,在港澳地區皆有業務,澳門店由老闆黃永蘇的祖父黃貞祥為第一代店主。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衣著要求的改變,致使染布行業開始式微。到了70年代,更為了生計,「彩生隆」轉型從事與衣著相關的婚嫁禮服行業,時至今日兼營西式禮服的租售。雖然時移世易,但現時第三代老闆黃永蘇仍堅持做傳統裙褂,並且淡然回應:「喺華人社會,裙褂點都有市場嘅。」
黃永蘇作為「彩生隆」第三代老闆,傳承了傳統婚嫁文化,亦令店子成為本地文化推廣的媒介。 (李國星攝)
一針一活嫁衣裳
人靠衣裝,婚靠嫁妝。裙褂無論在華人嫁娶文化,抑或是對「彩生隆」而言,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紅噹噹的裙褂,衣上每個圖案都有寓意,例如「龍鳳呈祥」、「花開富貴」等,而且經過人手一針一線繡出來,黃永蘇說有些繡得細密的裙褂,質地比較柔軟,穿在身上比較輕身自在。一件體面的裙褂,工序繁多,動輒就要用三、四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製作,價格當然是所值不菲,質量好的裙褂起碼要五位數字以上。近年來,裙褂大部分針線活已交由內地師傅,秉持全手工製作,而部分加工工序則在澳門店完成。「裙褂要求、設計意念當然是我們港澳那邊提出,做的部分就多由內地師傅負責」,黃永蘇亦提到做這種工藝工時長而「困身」,如今少人入行已是人之常情。
相對於女生裙褂,男款中式結婚禮服設計就較為簡單沉穩。
裙褂每個部分都是全手工刺繡,每個圖案都講究細密精緻,不能馬虎。
婚嫁文化中西夾雜
講到中式婚禮,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兒孫滿地」這些琅琅上口的字句。雖然現時大部分人偏好西式婚禮,但一般華人婚禮會在西式中夾雜中式傳統,在舉行西式婚禮前仍會進行過大禮、上頭等傳統儀式。
「拜堂、向老爺奶奶奉茶等禮節儀式,女仔都會著傳統裙褂」,黃永蘇認為著裙褂既喜慶又可以突顯到新娘的身份,一般女生都唔會抗拒,反而如果著白色婚紗去拜祖先,對華人來說就有點「唔老嚟」。老闆娘胡麗卿更笑道:「著住裙褂同老爺奶奶敬茶,重有首飾、利是收,佢哋開心,大家都歡樂。」
店內由中式婚嫁用品到西式禮服一應俱全,店面天花上還保留了陳年生招牌。
家族生意是「善業」
「很多客人都講我哋做緊『善業』」,黃永蘇兩夫婦異口同聲道出婚嫁這一行,確實帶給了不少新婚人士歡樂。黃永蘇由20多歲到現在,經營「彩生隆」已有40多年,一直以此為樂,偶爾更會有一些學生、文化導賞團等來拜訪,了解中國傳統婚嫁文化。
黃永蘇本身愛好歷史,除了閒時會看一些書籍之外,亦非常樂於抽出時間,翻出一些店子以前留下的「文物」,例如舊時的帳單、報紙等,耐心講解和分享。
「自己能夠有本地的故事、歷史講畀人聽都不錯,如果連呢啲文化都無埋,澳門就真的沒有特色了。」「彩生隆」除了作為新婚喜悅的推手,亦像一本「活現」的歷史書,供人翻閱澳門本地生活的歷史縮影。
以前澳門人結婚會在報紙上登廣告,是為隆重其事,分享喜悅。
互相扶持夫妻
檔家和就萬事興,黃永蘇及其妻胡麗卿,平時為每個家庭造就了不少喜慶歡樂的時光。回歸自身,黃永蘇也很著重家庭觀念,會一家人偶爾出去喝茶、去旅行,樂也融融。談及與妻子的相處故事,黃永蘇不免會心一笑。兩人本身均是街坊,故而相識,「我哋拍拖嗰時無咩消遣,都係睇電影、踩單車、食下宵夜撑檯腳」,沒有浪漫的求婚、驚喜,平淡是福,正是黃永蘇兩夫妻的日常。
圖為當年染布房的收據憑證,黃永蘇把當時的物件珍而重之地收藏紀念。
兩人婚後走過30幾個年頭,如何維繫彼此感情?「學識欣賞對方的優點,例如老婆好幫得我手,有拗撬的時候大家都會退一步思考,和和氣氣解決。」黃永蘇在講述時仍不忘稱讚妻子,講到店子於1990年代遭到火災,中間經歷半年的空白期,曾想過放棄轉行。這段期間妻子不離不棄,一起共渡時艱,直到店子重開,兩人攜手努力到現在。一步一腳印,「彩生隆」見證著時代變遷,亦是老闆夫婦倆最好的「定情信物」。
黃永蘇、胡麗卿兩夫婦為「彩生隆」不遺餘力,將歡樂喜慶送給每一戶人家。(黃嘉慧攝)
裙褂其實並不過時,現時不少年輕一代新人,會專誠來到店鋪查問裙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