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戲院獲活化

為本澳注入文化內涵
09/01/2018
11923
收藏
分享
為本澳注入文化內涵
為本澳注入文化內涵

澳門地小人多的土地問題,多年來帶來不同的民生問題,從基本的住屋、營商環境、社區保育及藝術發展等,均全部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國華戲院經過一段日子的修復後將可於本月中試運轉,身兼青年創業智庫協會會長的白馬行國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偉霖透露,屆時安排本地藝團及文創組織駐場,未來長遠願景是全面活化整座戲院及商場,旨為盤活整區,將影響力輻射周邊。而事實上,舊建築的活化,亦是為城巿注入文化內涵的重要一步。

舊建築的再生、再造、再利用、再甚麼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是甚麼新鮮詞彙了,它們不只在本澳常被談論,在外國的相關領域也是熱門的話題。

但讓事情變得更複雜、更有趣的不只是舊建築本身而已,而是城市裡舊與新建築之間激盪出的火花。所謂的「舊建築」或者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在其陳舊的外觀背後,其實大多有隱藏著的意義價值。

首先,建築可以盛載使用者的回憶、場所本身的回憶,即便對於陌生的建築並沒有直接相關的回憶,卻也能感受到類似「溫度」的東西。更廣泛一點的說,建築就是一種時間的容器,除了盛載回憶也紀錄與刻劃時間,所以說舊建築的身上有能被人感受到的時間與記憶會比新建築多也是比較合理。

法國巴黎從19「統一」的方式整合都市,一直到今天的巴黎仍可看到不論新舊建築都有一致的高度原則、屋頂形式、立面元素等,新與舊在巴黎是密切結合而較難區分的。西班牙巴塞隆拿的舊城區保有了大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與都市紋理,部分的歷史建物也散落在城市之中,使得新與舊在都市中具有共時性,並且在都市與街道經驗中不斷的交替。荷蘭阿姆斯特丹所看到的一些住宅,建築師巧妙的將傳統「運河屋」的比例與形式轉化為新的建築立面,並採用較新的材料與工法,讓位於運河邊的新、舊運河屋用相異而不違和的方式共處。

城市之中新與舊的對話方式、內容還有很多種,但從上面的三個城巿例子可以看出的共通點是,舊的建築應受到某種程度的尊重保護,不論其目的是為了戰略意義、觀光價值或是其他甚麼。這些老建築為現代的城市灌注了以歷史為名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讓時間的軌跡能夠較為具體的呈現。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